个人简介
武寒霜,女,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大连海事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主持工作)。曾荣获“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被评为辽宁省政法系统专业人才库成员、辽宁省审判业务专家、全省法院审判理论研究人才。她承办的案件先后入选“中国法院2013年度案例”“2018年全国海事审判典型案例”“2021年全国海事审判典型案例”“辽宁省法院系统精品案例”等。
从事海事审判工作18年,武寒霜承办案件千余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扎根海事审判事业,将法治理想融入碧波之上的民生期待。
武寒霜以“如我在诉”的共情力守护弱势群体,面对证据不足的船员讨薪案,她主动引导调解、突破困境,用“司法温度”填补程序刚性的缝隙;以“抓前端、治未病”的智慧推动多元解纷,促成27%的收案量降幅,展现女性在矛盾化解中的沟通优势。她更以国际视野开拓海事审判新疆域,精研涉外规则签发全国首个“海事强制令”,在守护海洋生态的公益诉讼中,以“捡拾塑料瓶”般的务实精神完善环境修复机制,让法律刚度、为民情怀与浪花共舞,于万里海疆书写新时代女性法官的司法担当。
守护海洋的法治卫士
生于山东青岛的武寒霜自幼与大海结缘。2007年进入大连海事法院后,她将童年对海洋的深情转化为司法守护的使命。面对2021年建立的“1+1+6+16”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她带领团队攻克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三大难题:立案标准模糊、损失评估困难、修复资金监管缺位。通过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引入科研机构评估生态损失,推动设立“环境资源修复基金”专户,构建起立体化保护网络。
在张某非法捕捞案中,武寒霜创新采用“生态修复+公开道歉”双重责任机制,促使被告主动缴纳21600元修复金并在媒体致歉。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她组织将275万尾对虾苗放流鹿鸣岛海域,践行了“惩罚与修复并重”的司法理念。这种将司法裁判转化为生态修复实践的模式,被评价为“中国环境司法创新的生动样本”。
司法为民的温度与力度
面对占案件总量30%的涉船员纠纷,武寒霜创新形成“法院—调解—法律援助”三维解纷模式。不久前,一名船员在出海工作期间受伤,两颗牙齿损坏,起诉航运公司索赔7万元。该公司注册地在马绍尔群岛,分公司在香港。
“这种纠纷,根据正常程序,仅送达就需要半年多的时间。对当事人来说,诉讼成本是很高的。”武寒霜介绍,调解是最佳的解纷方式。
办案中,船员坚持索赔7万元,公司方面坚决不同意。她娴熟运用国际公约促成8000元快速调解,相比常规诉讼节省半年时间。
武寒霜将司法温度延伸至乡村振兴一线。2016年驻村期间,她为辽西五营子村争取深水井项目,解决400亩农田灌溉难题;引入大骨鸡养殖项目,使贫困户年均增收1.2万元。当井水喷涌而出时,村民们的欢呼映照出司法工作者最动人的初心。
把审判工作融入发展大局
新时代新征程,大连海事法院高标准推进涉外海事审判,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仅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提供司法保障,更加彰显中国司法优质高效的国际形象。
“归根结底还是要把案子办好,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要做到依法平等保护,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贡献。”采访中,谈到司法办案,武寒霜总是用一句“法官不能就案办案”,就不自觉地把话题引到案件之外。
2021年初,面对因2000余件滞留冷链集装箱引发的纠纷,武寒霜创新性运用海事强制令化解矛盾。她带队逐家登门释法,48小时内完成23件强制令签发,通过“提货权+反担保”机制平衡企业权益,避免每日数万元损失扩大。
最终,海事强制令全部得到立即执行,该系列案件的妥善办理,不仅为我国民营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强大助力,同时维护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合法权益,有力维护了我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捍卫了我国司法权威,提升了我国国际司法公信力。该系列案件写入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成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标志性案例。
从处理价值数亿元的船舶碰撞纠纷,到调解渔民小额索赔,从撰写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的裁判文书,到于浪花与大海间化解涉海矛盾,武寒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她在全国海商法业务交流会上的宣言:“海事法官既要做定分止争的裁判者,更要当海洋经济发展的护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