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风风火火带兵人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杨清林/文 记者 赵敬东/ 摄 | 发布时间: 2017-07-12 10:06
记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沈阳市公安局于洪分局陵西派出所教导员张洋 

 
  5月19日,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沈阳市公安局于洪分局陵西派出所教导员张洋荣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消息传来,熟悉张洋的人无不由衷点赞:实至名归!
 
  张洋生于1975年,1995年3月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沈阳市公安局大东分局巡警大队、沈阳市公安局巡警支队任职。2009年9月,担任沈阳市公安局于洪分局陵西派出所教导员,2010年主持派出所工作。她同时兼任15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法制副校长,在全市首创“驻校民警名片”,受到了公安部督导组的高度评价。几年来,发放驻校民警名片4000余张,解决各类问题、隐患200余件,用满腔真情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爱戴。
  张洋的传奇经历在陵西派出所工作期间被广为传颂。
 
  杀人逃犯栽在弱女子手里
 
  2010年的小年夜格外寒冷,路上几乎不见行人,凛冽的北风早已失去了束缚,肆无忌惮地将雪花吹得漫天狂舞。陈某悄悄地回到阔别已久的家门口。熟悉的街道,熟悉的楼门,杀人潜逃的他对于这“熟悉”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心惊胆战。似乎只有萧瑟的雪夜和外套下藏着的尖刀才能让他觉得安全。
  “陈某!真巧啊,你怎么在这啊?”这突如其来的问候声让他一惊,看着不远处站着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子,他有些惊愕,“你谁啊?”他警觉地问。“我是你老同学啊!怎么不记得我了,你是不是陈某呀?”可能是觉得一个女子不会有什么威胁,陈某并没有逃跑,而是狐疑地说:“我是啊,你到底谁啊?”“这风太大,我们到楼洞里去细说。”说着,女子挽起陈某的胳膊,转身之际很自然地轻撩了一下长发。这个女性惯有的动作,竟成为终结陈某这段逃亡生涯的暗号,周围埋伏的三名民警以雷霆之势将他撂倒在地,“别动,警察!”女子将一副冰冷的手铐死死地拷在陈某的手腕子上。陈某怎么也想不到,经过“大风大浪”的自己竟然栽到了一个柔弱的女子手上。这个弱女子就是张洋。
 
  “井字”型巡逻打造安全网
 
  陵西派出所是于洪公安分局公认的“老大难”。它地处皇姑区和于洪区的交界处,每年的刑事警情高达4946起,平均一天就有135个!所里民警32人,加上协勤员,一共百十多号人,管辖着13个社区和3个行政村中的近10万居民。高发的刑事案件、严峻的维稳形势、复杂的治安环境让派出所各项考核成绩年年垫底。2009年9月,年仅34岁的张洋从巡警支队调任陵西派出所任教导员。
  初来乍到,民警们都对这个年轻女教导员的工作能力半信半疑。张洋直接付诸行动,决心用巡警系统的工作经验,破解发案率居高不下的难题。她细心收集整理辖区近5年来1000件可防性案件、1万条警情信息,结合辖区警民比例低(1:3846)、繁华街区面积大、流动人口多等特点,充分发挥创造力,确定了面积及人口仅占辖区22%和27%,但警情却占总量60%的白山路、松山路的“两横”以及黄河大街、长江街的“两纵”为重点巡防区域,创新“重点区域无一死角、全天时段无缝对接”的“井字”型巡防模式,以提高见警率、降低发案率。
  她以身作则,亲自部署巡逻路线和任务,连续一个月带领民警投入到“井字”型巡逻中。白天,她刻苦学习基层业务,熟悉派出所的各项情况;晚上,她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一起出警巡逻、打击现行,在所里通宵达旦已成了家常便饭。经过半年的努力,辖区百姓感受到了一种悄然而至的变化:无论风里、雨里,白天、黑夜,大街小巷总能见到威武挺拔的警姿、不断闪烁的警灯,百姓睡在家中、走在路上、逛街购物都有了安全感。下夜班的女工不再担心被抢,放学的孩子不再害怕被勒索。巡逻中的民警如一道亮丽的风景,驱散了辖区的犯罪和寒冷,给群众带来了感动与安宁。
  2010年1月15日,张洋在带领民警巡逻的过程中,在辖区龙逸花园成功抓获了一名欲撬门入室盗窃的犯罪嫌疑人楚某。张洋连夜突审,亲自深挖,一连破获20多起系列入室盗窃案。当年,这一战役在老百姓中引起强烈反响。“井字”型巡逻开展的第一年,巡逻队伍就抓获盗窃、抢劫犯等现行犯罪嫌疑人17名,辖区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6%,陵西派出所的发案率竟然被压制在3年内的最低点!
 
  女中豪杰也是水做的
 
  2010年初,陵西派出所所长被调到分局执行其他任务,组织上任命由张洋主持陵西派出所的全面工作。当时冬季攻势刚刚拉开序幕,各方面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可想而知。这意味着派出所两个主官的工作,要由她一个人承担。这对张洋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同志们也为她捏了一把冷汗。
  回到家里,同为警察的爱人关心地对她说:“冬季攻势任务重,我也在一线,孩子又小,有任务执勤谁照顾孩子啊?”她也深知孩子小,确实需要母亲更多的照顾。张洋清楚地记得,2008年奥运会安保期间,她带领巡警支队政治处同志连续奋战,有时几天不能回家,爱人也在奥运安保一线,两岁的女儿没人照顾,只能送到母亲家里,有次女儿想妈妈,姥姥一大早就带着孩子到了单位,张洋刚抱起孩子不到5分钟就要和同志们去奥运场馆了,望着大声哭喊着“妈妈,妈妈”的女儿,张洋眼泪夺眶而出。双警家庭,丈夫一年四季也常在外奔波,有时回到家里,连口饭都吃不上,张洋经常看见家中一个个空方便面袋及快餐盒,女儿从未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体验过爸妈接送上学的快乐。甚至连女儿感冒发烧,她也是拜托父母、姐姐照顾,自己从未请假陪过一天。思来想去,张洋舍弃小家选择了大家。
  从张洋主持工作以来她连续一个月没回家,丈夫实在经不住女儿的哭闹,就将女儿领到了派出所,当时她正在办公室里和民警研究案件,全神贯注的张洋并没有发现丈夫和女儿的身影,女儿在门缝中偷偷看了一会儿,就含着泪和爸爸走了。
  面对繁重的工作,她克服家庭琐事的拖累和女性自身身体的限制。张洋说:“作为一名警察,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可以允许我的工作能力暂时落后于别人,但我决不允许我的工作态度有一丝懈怠,剑不如人,剑术不能不如人!”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建一流的班子带一流的队伍,始终是张洋追求的目标。她在抓业务工作的同时,队伍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急难险重任务,她先上;工作部署,大家一起商量;重大开支,大家一同研究;有意见,当面锣对面鼓,谁对听谁的。在她的带领下,派出所班子成员精诚团结、密切协作,迸发出高昂的士气和凝聚力。
 
  把群众放在心头
 
  张洋首创“驻校民警名片”,将社区民警的姓名、照片、联系电话做成名片形式张贴在校园的大门口醒目处,要求民警无论严寒酷暑,无论春夏秋冬,坚持早晚到校门前开展治安、消防、交通安保工作。她开通了“教导员便民服务专线”,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她一有时间就亲自调解邻里间的小纠纷,以此赢得了在社区居民中的过硬口碑。
  2011年12月的一天,社区干部李骞急三火四地跑到派出所向张洋求助。原来,管内76岁老访民刘永林因病在几天前去世,膝下无儿无女的老伴儿张雪艳情绪十分激动,用白布裹着尸体放在床上,坚决不肯火化,并叫嚣用三轮车驮着遗体去市政府闹访,制造影响。张洋带队火速赶到老人家。那是一片棚户区,屋里没有暖气,也没有烧火,老人坐在炕上守着老伴儿的遗体,一边痛哭一边把屋里的东西使劲往外扔,守在门口的社区干部和民警没有一个人敢进门。张洋对大家说:“我是女人,老人不会难为我,大家别动,这个时候我一个人进去最合适。”说罢,她便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昏暗阴冷的平房。初冬的室内已很寒冷,但停放三天的尸体仍发出刺鼻的气味,张洋看着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面对这个伤心欲绝的老人,一时眼圈泛红。她握住老人的手,坐在冰冷的炕边,既不讲大道理,也不劝导教育,而像一位贴心的女儿,听老人哭诉,陪老人流泪。当老人讲到自己的辛酸和委屈时,张洋也流下了真诚的泪水。两个小时的陪伴让固执的老人终于听从了劝导:“姑娘啊,我听你的,人就火化了吧。”
  第二天,张洋带着老人和家属,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并遵照民间习俗,自掏腰包买了葬品等予以焚烧、给予2000元慰问金,并亲手从骨灰中挑选遗骨,帮忙办理后事,还带着家属一起到饭店吃了一顿习俗饭。这细致入微的安排深深地感动了老人的亲属,吃饭的时侯,老人的侄子说:“张教导员能这样做,我们要是再闹的话就过分了。”之后5年间的每一个春节,老人都将亲手制作的粘豆包送到派出所,直到她去世的前一年。
  据统计,自2010年张洋主持工作以来,陵西派出所各项考核指标多次跃居全局第一名,彻底甩掉了连续5年工作排名全局末位的帽子,全所工作更是获得了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充分肯定和褒奖:2010年荣获沈阳市优秀公安派出所荣誉称号,2011年荣获市政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全所先后有17名同志被记功嘉奖,5名优秀民警也相继走上了领导干部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