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让喜事变丧事
“闹洞房”是中国民间婚礼的风俗,本意是寄托亲朋好友对新人的满满祝福,但现如今在很多地方的“闹洞房”演变成为“婚闹”,像闹新娘、闹伴娘的事件近期多有见诸报端。这些婚闹事件不仅扭曲了风俗文化,违背了公序良俗,有的还酿成了大祸。
这不是热闹,是犯罪
伴娘被袭胸猥亵
6月8日,一条“疑似婚闹,伴娘被袭胸猥亵”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显示,在车内,两名男子分坐在伴娘身边,对其脱衣袭胸,伴娘喊叫,甚至咬其中一人手臂,均未能阻止二人。6月10日,西安警方表示,涉嫌“猥亵”伴娘的两男子被查获,正依法妥善处理。而据当地媒体报道,由于和两名男子认识,伴娘并不打算追究两名男子责任。
该事件引发网友广泛关注,针对伴娘的回应,一些网友表示无法理解,也有网友呼吁即便伴娘不追责,也应该给予两男子相应的处罚。
那么,伴娘不追责是否意味着这两位“无法无天”的男子就可以免受处罚呢?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沈阳分所律师蒲伟认为,即便获得被害人的谅解也仅仅意味着量刑可能会从轻,并不等于完全逃脱法律制裁。
22岁伴娘坠楼身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13日,一则“疑似婚闹,推搡致伴娘坠楼身亡”的消息又在网上迅速传开。消息称:在13日广东佛山的一场婚礼上,一名22岁的伴娘因3名伴郎追逐、推搡而坠楼身亡。目前,3名伴郎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公安机关刑拘。
伴娘狂饮白酒致死
2016年9月11日零点十五分,某医院救治了一位女子,她的呼吸道中有大量的食物残渣。40分钟后,该女子因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初步判断是由于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身亡。
据了解,事发当晚,这位女子以伴娘身份,参加朋友的婚宴,喝了3瓶白酒、3瓶红酒、20多瓶啤酒。最后,她到医院检查,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远超醉酒标准。
别把风俗当违法借口
面对充斥着猥亵、暴力等低俗行为的婚闹场景,不少网友感叹:“这不是热闹,是犯罪!”
记者梳理发现,尽管类似闹出官司和人命的“婚闹悲剧”属极端个案,但近年来,各地闹过头的“奇葩”婚俗却并不鲜见。从最初单纯的“闹新郎”“闹洞房”,逐渐演变成“闹新娘”“闹伴娘”,更有甚者将公公、婆婆等老一辈也纳入了嬉闹对象。
山东一伴娘被几名小伙关在房里脱光衣服进行猥亵,数次自杀;呼和浩特一名新郎被众人用干粉灭火器一顿乱喷,差点窒息死亡……婚礼是一件喜庆的事,“闹洞房”本来也是图个热闹增添喜气,但是以上这些婚闹引发的案件,却几度让喜事变成了丧事,也远远超出了道德和法律界限。
婚闹过激可能构成犯罪
有人对“调戏”新娘、伴娘的整人游戏不以为然,有些品行不端的人趁此机会对新娘、伴娘下手,摸胸、扯衣、亲吻、搂抱等性骚扰行为,那就不是“开玩笑”那么简单。
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沈阳分所律师蒲伟认为,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更有甚者若借新娘、伴娘醉酒之机与其发生性关系,则构成强奸罪,可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者,可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作为成年人,应该分得清“开玩笑”和违法犯罪的界限,切莫心存名为“闹洞房”实则“耍流氓”的侥幸心理。
上述在婚宴中饮酒致酒精中毒身亡的案例中,该女子本人、婚宴召集者以及劝酒者都要承担对应的责任。
具体来说,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伴娘,要对自身负起主要责任(约占比例的60%)。
婚宴的召集者即新郎新娘有义务保障参加婚礼宾客的安全,在此事件中要承担次要责任。一般婚宴召集者的赔付比例是死亡赔偿总金额的5%左右。
若经调查,同桌他人有劝酒行为,特别是在女子已经表现出不胜酒力后,仍强行劝酒,那么劝酒者也要承担责任,但为三者中最轻。(组织者、同饮者、劝酒者承担次要责任,为30%-40%。)
那么,还有哪些情况下劝酒者也要承担责任呢?蒲伟律师也作了解释:
一、劝未成年人饮酒。
如果饮酒者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龄在10岁以上18岁以下),由此导致的后果劝酒者承担次要或同等责任。
如果饮酒者是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龄在10岁以下),劝酒者承担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
二、如果明知对方身患疾病不能饮酒仍再三劝酒。
这种情况下劝酒者的过错加深,需承担同等责任。
三、没有尽到劝阻义务仍然承担次要责任。
尽到劝阻义务是指,劝酒者应当承担妥善安置和帮助醉酒者的义务,例如明知对方喝了酒就要阻止对方开车,找代驾或送其回家,直至交付同住家属,如果撒手不管,则构成不作为的违法行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造成的损害,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
借“闹洞房”等名义偷窥、偷拍新郎新娘的隐私并向外传播的行为,侵犯了新郎和新娘的隐私权。公安机关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六款,对相关责任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同时,新人还可起诉偷窥、偷拍者让其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把新郎扒光衣服绑电线杆上”“在新郎的裤裆处放鞭炮”“要求新郎倒立喝啤酒”等等类似的“整人游戏”,对于这些闹婚者并不以为然,认为在婚礼这种特殊的场合就是出点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玩笑过度,就有可能发生致人伤害或死亡的严重后果。我国《刑法》规定,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该如何遏制婚闹事件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对2115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2%的受访者都曾经历过“闹洞房”;60.9%的受访者直言并不喜欢“闹洞房”婚俗。对于现在一些地方的“闹洞房”存在什么问题,则有52.9%的受访者认为是闹的分寸掌握不好,造成不愉快;37.9%的受访者觉得一些做法太低俗,是对新人的侮辱;还有10.9%的受访者指出“长辈参与‘闹洞房’,是伦理秩序混乱”。
闹洞房是习俗不应成恶俗,该习俗由来已久,结婚闹一闹增加气氛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习俗变成恶俗,把婚闹变成恶作剧就不应该了,不仅伤风败俗,影响社会秩序,也会带来人身危害。婚闹引发的刑事案件并不罕见,主要涉及故意伤害罪、强奸罪和强制猥亵罪。婚礼上盗窃、抢劫、故意毁坏财产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但主因大多不是为了闹婚。
一些新娘与新郎为防婚闹不得已签订“禁止闹婚协议”,虽然是新娘与男方家庭签订的,但“闹婚”的执行主体事实上是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他们的行为很难约束,约束的程度也不好把握。蒲伟律师建议男方应尽量与亲朋之间进行协商,避免发生一些带有侮辱性质,有损他人尊严、名誉、人身自由等行为,否则有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这些行为如果不能受到司法处罚,那么不仅仅是对犯罪行为的放纵,而且会造成社会对婚礼习俗的误解,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危害。
司法处罚本身就是一种遏制方式,但不应当单纯依靠处罚,在处罚同时也应当将相关判决作为反面教材,在进行法制宣传的同时进行警示教育,另外应当鼓励、提倡积极向上的婚礼游戏,对社会进行良性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