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逆行生命线——揭秘拆弹专家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王淇 关月/文 记者 赵敬东/摄 | 发布时间: 2017-05-12 09:32
  一根红线,一根蓝线,剪哪一根?
  近日热映的电影《拆弹专家》再现了这一特殊的高危职业和他们做出的一个又一个“生与死的抉择”。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换来的是更多人的生命。他们必须“以命换命”,敢于牺牲才能换来社会和平。
  真实的“拆弹专家”是什么样的?真实的拆弹排爆过程又是什么样的?
  记者近日走进沈阳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安检排爆队,直面这些有着大无畏精神的排爆英雄。



使用排爆机器人
 
  【故事】
  现实中的惊心动魄 “绝不是选哪根线那么简单”
 
  身材健硕的沈阳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安检排爆队队长邵凌慧讲述了一个惊险异常的案件。
  “有一天,我们排爆队接到市局指令,要求立刻赶往鞍山,协助鞍山市公安局处置一个涉爆现场。犯罪分子制作的爆炸装置已经引爆了2枚,杀伤力大,他在自己家里也预设了一枚爆炸装置,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邵凌慧回忆说,当时,他抽调了队里的12名排爆人员,携带全套十余种排爆器材赶赴鞍山。
  到达排爆现场后,邵凌慧对排爆核心圈进行初步观察后发现,爆炸现场情况复杂,爆炸物周围干扰物较多,“这个犯罪分子家在一个居民楼的6楼,我们从屋外就发现电闸上连着一根入户的导线,非常可疑。”



利用防爆车进行排爆
 
  邵凌慧与其他排爆人员经过研究决定,初步排爆方案是先将电闸拉下,“当时我心里也很忐忑,担心贸然拉下电闸激活引爆器瞬间引爆炸弹,这个后果不堪设想。”最终,他凭借着心中一定要保住这栋楼和群众财产的一份信念拉下了电闸。
  幸运的是爆炸装置毫无反应。但是万一呢?邵凌慧说,他不敢想,也来不及想,深吸了口气,跟另外两位排爆人员继续研究下一步的拆除方案,这一次,他们到了离爆炸装置不足1米的核心区,先是侧耳倾听,确认没有任何响动之后,邵凌慧轻轻把柜门打开了一条狭小缝隙,宽度不足2厘米,这才看到这根导线连接着炸弹装置——一个铝制饭盒的上面放着一箱啤酒瓶。有着丰富排爆经验的邵凌慧迅速给出定义:这是一个采用压发原理的起爆装置,如果打开柜门牵扯到导线,或者将啤酒箱挪动,都会引发爆炸。
  柜门不能开,这样狭小的缝隙不可能进行任何排爆操作,唯一的办法就是破除柜子玻璃。破除玻璃产生的震动会不会引爆爆炸装置?邵凌慧与组员们再一次迅速而充分地进行了探讨。破!必须打破柜子玻璃!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他们再次做出了正确的决定,离成功排爆又近了一步。
  接下来,按照已经研究好的排爆方案,邵凌慧使用无磁排爆工具组将导线剪断,使该装置和柜门分离,之后又使用排爆机械手将啤酒箱转移走,利用排爆绳钩组将爆炸物放至楼下的排爆罐中,然后马上将其运送到安全地带进行下一步工作。
  这时,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这回,我们观察清楚了,铝盒里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和铁钉,即便没有明火,只要摩擦、碰撞和高温甚至针刺都会引起爆炸。这种爆炸物非常危险,不能进行手动拆除,必须立即使用仪器进行摧毁。”邵凌慧说。
  组员小曹、小夏迅速组装完成爆炸物销毁器,在爆炸物安全距离外实施销毁,就在销毁的一瞬间,由于室外、地表温度过高,炸药成分过于敏感等不利因素,爆炸物产生爆燃,巨大的冲击波将爆炸物销毁器炸毁。其中重量最重的某个零部件径直向组员们飞来,他们本能地闭上了眼,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只听耳边“嗖”的一声,这块零部件最终从他们身边擦肩而过,不知不觉间汗水已经渗透了小曹和小夏的衣服……
  这还没完,炸弹装置还要进行销毁,处理废弃物、检查事发现场、解除封锁,之后还要回办公室整理案件资料,开会总结经验,处理一个排爆案件至少要忙上一整天。
  “炸弹种类繁多,除了定时炸弹,还有遥控炸弹、光控炸弹、压发炸弹、松发炸弹等,大小、外形、结构各异,要是遇上信封炸弹、包裹炸弹,无法凭外表分析出炸弹类型,只能冒着生命危险用便携式X射线检查仪去拍。”
  记者了解到,沈阳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安检排爆队是沈阳市唯一一支专业安检防爆力量,这支队伍承担着全市大型活动和国内外政要来沈活动的场馆、住地、视察地点、交通工具以及进入重要场所的人员、物品的安全防爆检查,排除爆炸装置、处置恐吓爆炸现场以及辨别疑似爆炸物等工作。全队共15人,刨除2名内勤外,都是一线排爆人员,“老中青”三代俱全,既有在部队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有从警察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年轻力量”。
 
  【背后】
  体能、技术、心理都要过硬
  “第一个错误就是最后一个”
 
  “我们排爆专业有句老话,工作中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最后一个错误,这句话所有人都知道,时刻提醒我们绷紧安全弦。”邵凌慧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排爆工作对于体能的要求很高,体能跟不上,光穿上排爆服就很吃力了,更别提操作排爆设备,完成排爆任务了。“日常的体能训练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像折返跑、俯卧撑等项目,我们每年都有考试,必须达标才行。”邵凌慧介绍说。
  此外,排爆人员的专业技术也必须扎实过硬,从排爆队成立之后,就一直有相应的演习和训练,通过理论、实践、涉爆现场模拟演练等方式锤炼排爆人员。其中就包括,夏季穿着排爆服模拟练习,“就是要在心跳加速,体能消耗大的情况下,训练他们的稳定性。”据介绍,排爆现场处置时间大多超两小时,其中至少40分钟需要穿着这身近40公斤重的行头进行高强度工作。
  “一般专业技术这方面,三四年时间就能基本磨炼成成手,但关键是练心理素质。”邵凌慧说,排爆训练与排爆现场,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却是天壤之别。
 
  不能与家人分享的喜悦
  “能不说的,一句都不说”
 
  “我看过好多超级英雄电影,做超人的女朋友,最后没几个有好下场。”《拆弹专家》女主角一席话,道尽了排爆人家人和朋友的忧虑与辛酸。
  这个特殊又高危的岗位,邵凌慧一干就是15年,刚参加工作不久,队里接到命令,立即出警处置,那次“险情”也成功地排除了。邵凌慧坦言,当时心中的兴奋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刚刚干了什么。“对于工作的细节,一概不能向外透露,不许拍照,这是纪律。”老队员的提醒又让他的兴奋渐渐平静下来。
  15年过去了,邵凌慧每次出警前只留给妻子“有任务”三个字,参加同学、亲戚聚会,对自己的工作只字不提。
  记者了解到,安检排爆队这些年来屡立战功,曾出色完成“制博会”“全运会”等各类大型活动和重要警卫任务的防爆安检任务数百次,累计处置各种涉爆现场近百起次……荣立集体三等功3次,今年刚刚荣立了集体二等功,邵凌慧个人也曾被评为沈阳市第二届应急管理专家。“我们以队为家,以苦为荣,选了这一行,就是为了能守护更多人的精彩人生。”记者从邵凌慧的眼睛中看到了所有排爆人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