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平安建设扫描
近年来,彰武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统领,以争创“省级平安示范县”为目标,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为重点,学习贯彻“枫桥经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强化社会治理方式,全面提升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水平,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彰武县平安建设氛围浓
平安边界预防案件发生
彰武县东连康平、法库两县,南接新民市,西隔绕阳河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相邻,北依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的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边界线较长,情况复杂,因此县委县政府对边界周围的治安问题高度重视。作为防范重点,选派一些素质较高、热爱联防工作、愿意为群众办事、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基干民兵、退伍军人和共青团员,组织成立了“边界110”护林队、护路队、护村队、护畜队,统一着装,佩戴自制联防臂章,常年巡防在边界地区,有效地预防了各类案件的发生。
彰武县阿尔乡镇,地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气候条件十分恶劣,7个自然屯没有公路,被沙丘层层分割,轿车、摩托车等在这里寸步难行,百里沙海,一望无边。该镇根据特殊的地理条件,经过深思熟虑,成立了一支马队治安巡逻队。每天不定期地巡逻,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马背110”。就在这马背上,队员们开始了守护一方平安的任务,多年来,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在广阔的沙漠上,总是能看到那马匹走过的斑斑足迹,却从未有人“掉队”。
除了阿尔乡镇,彰武县章古台镇同样与内蒙古相连。为了更好地维护边界的稳定,由章古台镇“牵头”,内蒙古、辽宁周边的十几个乡镇共同签订了《跨镇联防公约》,十几个乡镇的联防工作就此开展。自那以后,各个乡镇轮流“坐庄”,轮流主持会议,交流信息。几年来,各个乡镇通力协作,发案率逐年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乡镇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彰武县章古台镇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接壤,大郑铁路、丹霍公路、大后公路贯穿镇内,交通便利,这些优势在为当地发展经济提供条件的同时,也给这里的治安带来许多问题。这里每年都有盗窃牲畜的案件发生,多则达几十起,甚至有的牛羊被成群赶走,给人民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章古台镇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治安防范“四级联防”新模式,即“联户联防”“村屯联防”“地域联防”“跨镇联防”。通过“四级联防”边界地区从户到屯,从屯到村,从村到镇,从镇到友邻编织了一个严密的治安防范网络。
大力实施“县域治安工程”
彰武县大力实施“县域治安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治安防范工作。
在城区建立了街面巡控、社区管控、单位自控、卡点布控、立体监控“五大网络”。注意整合警力资源,把交警、巡特警、派出所警力“三警合一”,组建了16只巡逻队,配备21辆巡逻车,划分了8个巡逻区,采取定时、定人、定区、定责“四定”责任制,实行机动车、自行车徒步巡逻相结合,24小时全天候巡逻,可防性案件明显减少。
在社区,彰武县16个社区全部建立了警务室,采取一区一警,并组建了5—10人的专业巡逻队,巡逻队员由辖区派出所统一管理。在居民楼区配备了专业保安队,在相关地方实施“封闭工程”和“亮化工程”,提高了社区管控能力。
在街面上,彰武县还设立了8个治安岗亭、16个警务区和责任区,在进出县城和边界地段设立2道防线和4处堵截点,根据警情可随时布卡堵控,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作战水平。
彰武县还以110报警服务网络为依托,在城区设立了16个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安装了多处电视监控系统,并在16台警用车、运钞车、救护车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形成覆盖城区的监控网络。
在农村,彰武县编织联合防控网络。以行政村为核心,充分发挥治保会、调委会和治安巡逻队、义务巡逻队、民兵小分队作用,形成了“十户联防”“治安承包”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群防群治治安屏障。真正地做到“我为大家守一夜,大家为我守一月”的治安防范格局,收到了“一举多赢”的社会效果。
此外,彰武县还通过农村治安保险,切实解决了长期困扰彰武县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没人办事、无钱办事”的现实问题,建立了一套新型的农村治安防范模式。
“网格化”服务管理尝甜头
彰武县在村(社区)全面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整合各部门网格资源,形成职责明确、信息畅通、管理有效、服务精细的网格运行体系。网格单元实现全覆盖,把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每个网格单元,使服务管理工作延伸到每家每户。
如今,彰武县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在农村矛盾纠纷化解、农村服务农民、农村治安防范、农村留守人员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彰武县五峰镇孔家村的村民孔孟飞(化名)和孔庆东(化名)本是亲戚,他俩耕地是相邻的,孔庆东说孔孟飞家占了自己家十公分的耕地,但孔孟飞并不承认,两个人就找到了村民组组长。
村民组组长带着尺子下了地,经过测量,发现孔庆东的地确实少了10公分,但是孔孟飞的地却多了整整90公分。孔孟飞要还给孔庆东10公分地,但孔庆东又不干了,他说:“你明明多那么多地,凭什么就给我10公分,你多的地应该我俩平分。”
在农村,地就是农民的命,两个人又争吵起来,谁劝什么都没有用,村里调解了几次,两个人还是死咬着这块地不放,怎么样也不肯和好。村里一看没办法,只好找到了镇里的领导。镇领导听说此事后,马上赶来了孔家村,看着气哄哄的两家人,镇领导耐心地劝导他们,分别给孔孟飞和孔庆东讲道理,讲感情。
看着镇里的领导为了自己家这点小事特意跑过来,孔孟飞和孔庆东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两个人平和了情绪,坐在炕头儿心平气和地谈,最后和平地解决了问题。
除了“网格化管理”,彰武县针对矛盾纠纷还有另外一剂“良药”,即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心。在彰武县彰武镇、冯家镇等多个乡镇可以见到让百姓信任的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心,每一个中心都把司法、信访、派出所等有关部门统一在中心内,有什么问题几个部门同时联动解决,有效地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格局。
把精神文明送进农民家
为了将平安与发展切实地带到了农户的身边,彰武县在全县农村开展了“法律政策、治安防范、化解纠纷、安全措施、文明新风、致富门路”为主要内容的“六进农户”活动。
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采取一切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这是“六进农户”当中的法律政策进农户,为此,彰武县建立起了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并组织编写了《农村平安建设宣传手册》《法律常识手册》《农村治安防范手册》等法律宣传材料,将法律知识送到农户手中。在治安防范进农户方面,“六进农户”为全县农户打造出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而化解纠纷进农户,是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积极消除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安全措施进农户,则对农户们加强安全教育、检查和培训,确保农户的生产生活安全。“六进”当中的这“三进”,使全县农户的治安防范意识提高了,农村的治安环境变好了。
彰武县全县弘扬“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传统家庭美德,“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平安家庭”层出不穷。全县开展的文明新风进农户,大力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的道德文明风尚,全县树立文明新风。
“六进”当中,致富门路进农户则更为“实惠”,彰武县主动搞好“三农”服务,帮助广大农户尽快走上致富道路,将致富门路送进农户家中,送政策信息、送惠农服务让农户找准生产发展突破口,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送科学技术,让群众成为“生产明白人”。目前全县24个乡镇都成立了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团和各类协会,围绕服务“三农”,关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着力为广大农民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开辟致富门路,促进新农村建设。
可以说,“六进农户”涵盖了农家的千行百业,容纳了农家的一年四季,提高了农村的平安建设水平,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平安彰武”的创建出了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