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秘书正在研究案件。
仲裁庭审理建设工程类案件。
330多亿元。
这个数字是大连国际仲裁院自2021年起至今受案标的总和。
这个数字远超1996年该院成立之日起至2020年底285.53亿元的受案标的总和。3月28日,大连国际仲裁院在改革两周年之际公布的亮眼数据,勾勒出大连仲裁整体性、延续性、前瞻性的新画卷,开创了大连仲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改革,让大连国际仲裁院焕发勃勃生机。
战略定位
凝聚合力提供坚实服务保障
融入、创新、注力。
聚焦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大连国际仲裁院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大连国际仲裁院联合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召开金融风险防控实务交流会,邀请30多家金融机构代表参与,充分发挥仲裁对金融的服务保障职能。
通过依法审理各类金融案件,维护良好金融市场秩序,推动完善金融治理结构,助力金融风险预防和化解。
坚持向海图强,通过走访调研及开展沙龙座谈,与大连海事法院、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律师服务团一道,凝聚合力,建立健全海事法律服务体系,共同助力大连市做大海洋经济,做强港口物流,做美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市,打造面向东北亚合作新前沿。
搭建平台
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3月1日,大连国际仲裁院选派两名优秀仲裁员季震宇、崔耀天,走进大连市西岗区日新街道平等社区,帮助群众解决各类法律难题,为群众提供专业、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
改革以来,大连国际仲裁院积极搭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推动仲裁服务从专业化向服务化延伸,选派多位优秀仲裁员下沉到基层社区,主动回应群众对仲裁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
聚焦智慧仲裁平台建设,大连国际仲裁院坚持向科技要效率、向数字要效益,积极探索“互联网+仲裁”模式,持续优化智慧仲裁平台建设,后发先至优势正在逐步显现。优化业务流程及仲裁内网的安全保密管理和技术服务,深化大数据应用,以数字化方式提升案件管理及审理水平。开通线上庭审系统,突破时空限制,保障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实现安全、方便、快捷的仲裁活动,促进案件高效便捷审理。依托科技赋能裁判,通过智慧仲裁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仲裁流程再造和效能提升,金融仲裁院成功开创日结21案、24小时调解办结金融纠纷案的佳绩。扎实推进网上申请、网上立案、网上开庭,着力打造“一站式”网络仲裁,确保仲裁有速度、服务有温度。
厚植土壤
多渠道协同合作优化营商环境
实地走访企业,开展东北企业法治论坛、法律沙龙、座谈会,组建“大国仲”讲师团开展讲座……
大连国际仲裁院持续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通过各种形式,切实了解企业现实法治需求,为企业提供风险防控和纠纷化解等多项惠企法律服务,500多家企业从中受益。
自改革以来,大连国际仲裁院积极推进商事仲裁协同机制建设,广泛开展与市区两级法院、市文旅局、地方律协、行业协会、调解机构等10余家单位的数据协同、政策协同、资源协同、智力协同、优势协同,努力建设东北亚仲裁新高地。加强知识产权诉仲工作衔接,去年4月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签署《关于建立知识产权案件仲裁与诉讼相衔接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畅通当事人沟通渠道,架设互通互信互商的解纷氛围。搭建多元化解纠纷平台,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与多家单位共同打造的DDR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已正式运行,实现各类纠纷化解途径优势互补,为当事人打造便利的纠纷解决“一站式”平台。
引入“活水”
着眼队伍建设培育“人才森林”
仲裁“一裁终局”,仲裁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大连国际仲裁院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录15名具有法学(法律)硕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优化人员结构。创新团队管理模式,坚持“以培训长技能,以研讨汇成果,以考核促提升”的思路,专项调研、业务考核、集中培训不停歇,不断提高秘书队伍专业素质和实战技能,在全院营造出学习向善的内部环境。
培植育才“厚沃土”,做好“学校”的试验田。着眼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与国内6家知名高校法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探索联合培养高层次涉外仲裁后备人才的新机制。
目前,大连国际仲裁院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梯队、较为均衡的人才结构、较为充分的人才储备。仲裁员专家队伍已由改革前的286名扩充至1094人,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
大连国际仲裁院副院长刘军说:“擦亮‘大连仲裁’金字招牌,打造‘东北亚国际仲裁中心’,对于大连国际仲裁院来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大连国际仲裁院将充分发挥仲裁制度优势,持续释放改革创新效能,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积极担当作为,把专业化、智能化、社会化、国际化作为新时代大连仲裁建设的新标准,以实际行动为大连当好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辽沈战役’急先锋贡献仲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