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智慧化平安中山体系”实现新跨越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白国军 通讯员 宋伯陶 | 发布时间: 2017-03-20 10:43
“智慧城区”开启平安建设新模式
 
  编者按:
 
  早在2013年,大连市中山区委、区政府就以“互联网+”的思维全面整合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打造“民情互联网”创新体系和品牌,“智慧互联”服务“民生互连”的“中山模式”,甚至成为大连市综治创新体系的标杆。
  几年时间的风雨磨砺,“中山模式”不断完善发展,升级为“智慧化平安中山体系”,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多元需求的新变化,真正破解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智慧化平安中山体系”建设开启了“智慧城区”的新篇章,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创新社会治理、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发展、提升队伍素质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深远影响,使“平安中山”建设实现了新跨越。
 



中山区明秀山庄小区的视频监控遍布小区各个角落
  平安建设实现智慧化发展
 
  平安建设是一个永远不过时的话题。大连市中山区委、区政府现将平安建设提升到“政治层面安全、经济层面安定、治安层面安宁”的高度,把平安建设作为区级重点工作统筹安排部署。
  也正是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智慧化平安中山体系”建设才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智慧化平安中山体系”建设是平安中山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平安建设的系统工程,是以“远程可操作、工作可视化、行为可追踪、轨迹可倒查、决策可支撑”的大数据集成的立体化防控体系。主要依托的是“四大体系+平安志愿者”工作模式——以综治中心为中枢的“支撑体系”,以信息平台为纽带的“网络体系”,以“雪亮工程”为重点的“技防体系”,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基础的“网格体系”。这四大体系的功能完善、整体联动,辅以平安志愿者的多元共治,将极大提升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整体效能。
  “智慧化平安中山体系”建设能给百姓平安带来什么?社区是社会的构成细胞,从社区建设中就能一探究竟。
  走进桂林街道望海中心社区,阵阵欢声笑语从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活动室中传来。社区服务中心有四层,共22个活动室,能为居民提供行政事务咨询办理、心理咨询、矛盾化解、法律知识讲堂、平安志愿服务、社区食堂、文化娱乐、康体锻炼等多项社会服务。社区综治工作站和警务室的多块大屏幕对辖区重点部位实行24小时无死角监控;加密综治信息平台时时处理网格员上传的舆情信息,与街道、区级综治中心信息互通并进行红、橙、绿三色预警;三级视联网互联互通强化实战功能。平安守望岗与流动平安守望岗形成一道严密的社会防线。望海中心社区体现了“以平安建设为核心,以大数据建设为根本,以技防建设为基础,以智慧社区为依托,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全方位立体化推进社区平安建设”的“智慧化平安中山体系” 建设内核,提升了基层的社会治理能力。
 
  综治中心让社会更平安
 
  葵英街道林海社区的居家养老一直是很多居民伤脑筋的问题。社区综治工作站通过“楼院微吧”网上问卷调查,了解居民意愿。根据居民诉求,社区将社区小食堂、家庭医生、时间银行、家政服务、义务理发、平安志愿者等所有能够涉及的服务全部放进社区。政府提供补贴,社区、综治工作站、平安志愿者共建,打造了全新的“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大连市计划3-5年内在其他社区复制“林海模式”,让更多的老人受益,让百姓心安,让社会长治久安。
  居民发现治安隐患怎么办?邻居之间有了矛盾怎么办?楼上漏水了怎么办?居家养老怎么办?这些百姓关心的事、想解决的事都在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得到了解决。在区级层面上,区综治办与综治委各专项组、各成员单位建立联运工作机制,强化分析预警、指导协调功能。在街道层面上,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将社会治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事项在这个层面做实做细。在社区层面,突出社区综治中心“第一道防线”功能。依托群防群治力量,使社区综治中心成为社会治安的“信息站”,沟通百姓的“连心桥”,化解社会矛盾的“心灵驿站”。
 
  大数据应用实现动态管控
 
  这是中山区“综治信息平台+视频监控+快速处置”的一个成功演习案例。青泥街道网格员在例行巡视中发现大连火车站附近的街边有两名男子与一名路边商贩发生冲突并持刀威胁,立即用手中综治信息平台移动App拍照上传综治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经过数据分析快速发出红色预警。与此同时,中山公安分局蓝鲨机动队综治信息平台发出预警,视频监控迅速定格地理位置及人员动态图像。不到一分钟,蓝鲨机动队交警驾驶摩托车先期到达途经路线疏导交通,为突击车开辟快速通道。2分19秒后,蓝鲨机动队到达现场,武警迅速划出隔离带保护群众,特警开始对持刀人员采取行动。“任务明确,训练有素、精准打击、震慑犯罪”,中山公安分局蓝鲨机动队的高素质表现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
  在国家大力推广“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的背景下,综治信息平台通过专网专线,逐步实现各种数据集成应用;智能化处理又使治安形势监测、治安形势研判、风险预警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预测预警预防转变。“雪亮工程”突出抓好建设、联网、管理、应用四个环节,实现区、街道、社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图像接入同级综治中心,实现信息共享,推动综治信息系统深度应用。
 
  网格管理让社会治理精准
 
  2016年2月26日,天津街派出所民警和社区网格员通过网格排查,发现辖区有吸毒、贩毒团伙。中山公安分局禁毒大队联合天津派出所合成作战,主动出击,民警面对毒贩持刀威胁临危不惧,成功抓获吸毒贩毒团伙,共抓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10名,缴获冰毒9袋,老式猎枪1支,管制刀具29把。在大连市公安局辑毒会战考核中,天津街派出所取得了全市排名第二、分局排名第一的佳绩。通过网格排查,天津街派出所又成功抓获二名入室盗窃分子,辖区内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人民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
  在“网格体系”建设上,中山区整合资源,立足实现“一支队伍网格巡查,多个部门齐抓共管”。中山区综治办不断加大协调力度,依托综治信息化系统,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开通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模块,实现网格员与信息平台的实时有效对接。实现对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的实时采集。矛盾纠纷排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校园周边整治、食品药品监管、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等工作都在网格内有序进行。
  进一步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与社区警务整合,坚持力量统筹、情报互通、工作共建、资源共享,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中山区综治办、中山公安分局创新“网格+警务”模式,建立“警务网格联动”机制,将社区民警与综治网格长划片联系、有效对接,推行综治员、网格长、社区民警互派互驻值班工作机制,做到社情民意全掌握、社会治安全防控,有效节约警力,提高办案效率。
 
  全民参与实现社会共治
 
  在中山区,活跃着多支平安志愿者队伍,他们既是“平安建设的信息员”“社会矛盾调解员”,又是“平安建设宣传员”“平安建设守望员”。一顶红帽子,一件红马夹,远远望去,就像一团红色的火焰,温暖着整个城市。
  老虎滩街道中兴社区“和合大院”的王秋萍带领“十三姐妹平安志愿者团队”,科学成立自治机构、建立健全民约规章、打造楼院自治文化、形成楼院评估体系,将上世纪80年代的六栋弃管楼,打造成了远近闻名、安乐祥和的“和合大院”。人民路街道兴和社区积极探索建立“社区联盟”新模式,组织“责任联盟”“志愿联盟”“惠民联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了在职党员志愿服务队、国际友人志愿服务队、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队等多支功能全面的平安志愿者服务队,获得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
  多年来,在大连市综治办的指导下,中山区通过整建制招募、社会招募、特种行业招募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平安志愿队伍与专业、半专业治安防范队伍的有效衔接。平安志愿工作达到了“八个一”工作标准。通过完善平安志愿者服务记录机制、星级评定机制、保护激励机制、网格实时防控机制、有奖举报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志愿服务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工作水平,综治工作实现了社会多元共治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