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一位耄耋老人半世纪的坚守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董楠 | 发布时间: 2017-03-14 09:43
记抚顺市顺城区河东街道泽麟社区平安志愿者姚恩亮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事。有这样一位耄耋老人,他寻找烈士父亲50年,只为替兄弟尽孝;他传承雷锋精神,创建抚顺市雷锋志愿者联谊中心,一学就是一辈子;他心系居民平安,办社区板报16年,深受好评。他就是先后荣获辽宁好人、抚顺市学雷锋先进个人、抚顺市十大银铃之星、抚顺市百姓雷锋等40多个奖项的抚顺市顺城区河东街道泽麟社区平安志愿者姚恩亮。
  1978年,44岁的姚恩亮组织成立了“学雷锋送温暖”小组,他带领小组成员照顾抚顺市新抚区无儿无女的于顺溪老人及其老伴10年。1988年两位老人先后去世,他组织人为老人处理了后事。同年,他又开始照顾80岁的张桂芝,三年后老人离世。
  “现在姚老也没闲着,虽然已经83岁了,但还在照顾社区两位百岁老人。”泽麟社区党总支书记康淑兰对记者说。
  康淑兰还告诉记者,姚老小时候曾因家庭贫困两次失学,深知学习对孩子的重要性,因此他从20多年前就开始资助贫困学生,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他帮助的贫困学生都已经长大,不少人上了班,有的成为了小老板。多年来,姚恩亮与被帮助过的孩子们都保持着联系,这些孩子也把他当成亲爷爷一样,逢年过节都来看他。
  2004年,70岁的姚老创建了抚顺市学雷锋志愿者联谊中心,100多名爱心人士加入到了这个队伍,其中不乏一些全国劳动模范和省、市劳动模范。通过13年的发展,如今该组织已有学雷锋志愿者300余名,每年组织活动百余次,获得了群众好评。
  姚老的老家在黑龙江省富锦市,李尚祥是他在富锦一中的同学,也是他最好的朋友。1950年,年仅16岁的李尚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战场,这一别便再也没见。
  1953年,姚老考入哈尔滨外语学院,李尚祥也回国在福建守卫边疆,两人书信不断。然而从1955年夏天开始,姚老再也收不到李尚祥的回信了。直到第二年,他收到一名叫胡殿祥的战士写来的信,信里说他误拆了李尚祥的信,并告诉姚老,李尚祥一年前已被敌人杀害。得知消息,姚老失声痛哭,并萌生了寻找烈士父亲,替兄弟尽孝的想法。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姚老踏上了寻找烈士父亲的漫长之路,这一找就是半个世纪。
  2004年,姚老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李尚祥的父亲,两人见面后泣不成声。“看到你我更想儿子了,他要活着也应该像你一样儿孙满堂了,可我现在还不知道他葬在哪。”李老爹抽泣着对他说。
  就这样,姚老又踏上了寻找烈士墓的征程,为此他写了数十封书信邮寄到了黑龙江省和福建省的相关部门,但让姚老遗憾的是,他至今仍未找到烈士忠骨的埋葬点。“虽然兄弟父亲已经去世了,但这是老人的遗愿,我一定不会放弃的!”姚老对记者说。
  在泽麟社区有一个楼洞,每次有领导前来社区指导工作时都会在此停留,不是因为这里是进入居民楼的必经之路,而是这里有姚老精心办了16年的板报。
  姚老和老伴儿是2001年搬到这的,姚老夫妻二人开始时在社区的帮助下做了两块板报,分为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历史、学雷锋、生活知识、计划生育、儿童教育、好人好事等34个栏目。去年,姚老的老伴儿去世了,编写每期3000余字板报的任务开始由姚老独自完成,但无论寒冬酷暑,板报没有停过一期。
  康淑兰告诉记者,为了把黑板报办好,姚老平时要用大部分时间收集资料,再用五六个小时精心制作。为了让居民看到新鲜事儿,他每周更新一次板报内容,这些年已经用掉了几万根粉笔。记者在板报上看到了身边好人专栏,写满了社区的好人好事。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如今社区居民都以在黑板报上看见自己的名字为荣,争着做好事,社区的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如今,姚恩亮的办报技术越来越娴熟,还在上面画了花、鸟等图画做点缀,版面也变得活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