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个可爱的群体。
走进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的热心、质朴、无私。他们曾被众人所知,被当成模范和榜样,而在这类群体的“光环”背后,他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柴米油盐,也有悲情冷暖。记者通过采访几位“草根英雄”的生活样本,透视“草根英雄”背后的冷暖人生。
鸭绿江,浩浩荡荡。江水养育了一方水土,更培植了一种精神。

志愿者宋小琦向王一瘫痪在床的妈妈交代复检结果

“平安水鬼”群体
“人都叫咱‘平安水鬼’,其实咱就图个问心无愧。”坐在记者身边的这个中年男人名叫李华,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却有着不平凡的事迹——40年来,他挽救了20多个溺水者的生命;13年间,他义务献血21次,献血总量达4200毫升。他把自己的无私无畏乐于奉献总结成一句话:这是公民的义务,党员的责任。
作为游泳爱好者,他不顾个人安危,先后挽救了20多个生命,其中有失足落水者,也有轻生者,而让李华记忆犹新的是2005年那次惊险的救人经历。
2005年6月5日下午,李华外出办事,走到滨江路10号坝门附近,突然听见有人喊“救人”,他向江中心一看,有一个身影时起时伏,情况危急。李华立即脱掉衣服跳入江中,奋力向落水者游去。等接触到落水者时,发现对方已经昏厥。他铆足了劲,拉着落水者朝岸边回游,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营救,溺水者终于脱险。2006年、2007年,李华先后被丹东市、辽宁省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称号。
李华一直珍藏着14个小红本,里面是他13年间的献血记录。记者翻看发现,许多献血证上已经盖满了红章。在连续几届市政府无偿献血表彰大会上,李华都荣获政府嘉奖。李华说,他做的一切都很平凡,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之间就该相互关爱,彼此帮助。
环保志愿者的坚定之路
常去丹东市锦江山公园晨练的人对刘元华这个面孔都十分熟悉。从2000年开始,他每天清晨到锦江山公园义务捡拾垃圾,一坚持就是17年。近日,记者了解到,平日里他还时常到体育馆、元宝山公园等公共场所捡拾垃圾,除此之外,他还“承包”了小区环境整治、楼道小广告清理等工作,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环保志愿者。
最近,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原本每天清晨都到锦江山公园“报到”的刘元华已经“失踪”两个月了。大家都在打听他的下落,担心年过七旬的他有什么意外。
2月14日,记者通过临江街道福民社区工作人员帮忙终于见到了刘元华。原来两个多月前,他在锦江山公园捡拾垃圾时,由于雪天路滑,不慎摔倒,造成韧带损伤,这些日子一直在家养伤。
在与刘元华聊家常时,记者得知他的老伴儿患有脑梗,他每天不仅要坚持做环保志愿者,更要承担一个好丈夫的责任,每天买菜、做饭、干家务都是他一个人的事。刘元华家是很普通的工薪阶层,维持生活倒是没问题,但这几年为给儿子攒钱结婚,着实给他增添了不少烦恼。没房、没车、没存款的现状,对年过七旬,对挣钱已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刘元华来说,真是难题。他说最近两个月他虽然在家养伤,但家里有了件好事:儿子的婚姻大事终于有了眉目。儿子即将结婚,收入微薄的他必定经济紧张,可当记者询问他有何难处时,他却摇头说:“困难总会过去。”
无独有偶,在沈阳,也有这样一个环保组织。也同样上演着感人故事。
2月28日,沈阳市今冬最大的一场雪开始初融,宋小琦第5次来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她是沈阳青春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在她的身旁,怯生生地坐着一个小男孩——被志愿者协会捐资救助的患病儿童王一。
跟宋小琦交谈了一会,记者大概了解了王一的家庭和治疗概况:父母离异,母亲因患有小脑萎缩长期卧病在床,母子俩日常仅靠每个月800元低保过活。王一患有小肠疝气病史虽然长达8年,但家里没人、更没钱给他手术治疗。
“我们协会经常助老助残,关爱困难家庭和智障儿童,也是通过申请的渠道,我们了解到小王一家的这种情况。”宋小琦说,通过协会的募捐,为王一凑够了近8000元的手术费。2016年7月20日志愿者们带着王一到医院检查之后,今年1月26日开始住院进行手术,期间宋小琦陪了整整两天,今天是术后复查。
“王一!”
“这儿呢!这儿呢!”
彩超室中传来的护士的声音打断了记者的问话,宋小琦紧忙起身,从一个大纸袋里掏出了排号条挤了进去。
“现在病治好了没有?你肚子还疼不疼?”记者转向王一,“不疼了。”这个10岁男孩的话很少。
五六分种之后,拿着一张检验单的宋小琦又从人群中露出了笑脸,“拿到了,看起来应该没什么事儿了,再去问问医生吧。”记者看到,检验单上有一行字:“双侧腹股沟区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看完病后,宋小琦和记者一同把王一送回了家。沿途中,记者得知,为了带王一复查,宋小琦坐了近4个小时的公交车接送他。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上班可以随便请假吗?”记者问。
“我的主业是保险、服装店,但说实话,无论我的主业是什么,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做公益。”宋小琦说,自己日常时间的投入比例,公益活动占据一半以上,粗略统计,每年参与的公益活动都在50次以上。“明天我们还有一场进养老院服务的公益活动,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来看看。”
协会发起者张志勇告诉记者,在沈阳青春志愿者协会,像宋小琦这样的热心人、好心人有太多太多了。就像宋小琦说的那样,他们把社会当成一个大家庭看待,谁有时间、谁有钱都可以帮一把。
英雄痛失爱女后的感动
在丹东,还有一个“丹东版熊顿”。近日,20多年前跳进毒气池救人的见义勇为英雄黄敬,因为女儿黄晓岚患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需要高额医疗费而求助媒体。虽然最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黄晓岚凑够了医疗费,但也没能挽留她的生命。
黄敬,这个名字如今大概已被人们忘却,但在22年前的市畜牧场“5·17”救人事件后,他的名字在丹东已经成为英雄的代名词。大凡了解那次事件的人士都知道,当年不顾生命危险,毅然跳进2米多深发酵池,勇救中毒青年的英雄黄敬有着怎样的壮举。
当时,畜牧场的工人像往常一样制造玉米淀粉,由于加工过程中泡玉米的废水渗入其他杂质,导致发酵池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强烈的有毒气体使正在劳作的工人被熏倒。当时,路过此处的黄敬跳进发酵池,刚准备抱起中毒青年,自己却因吸入有害气体中毒昏倒。幸好后来他和中毒青年被闻讯赶到的工作人员救了上来,但他由于受有害气体侵害时间过长,昏迷了16天才苏醒过来。
黄敬以顽强的生命力战胜了死神,赢得了生命,但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经过长期的治疗和恢复性训练,黄敬的思维能力和听力基本恢复正常,但行走能力和语言功能严重受损。走路只能借助轮椅,说话则吐不出一个清晰的字,右手功能丧失,只有左手能勉强写出几个字。
黄敬见义勇为致残后,不少爱心人士开始关注他的生活,丹东市委、市政府授予他“见义勇为模范”称号,每月发给他抚恤金,并把他家列为低保户。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政府和党群活动中心时常关怀黄敬一家,本来他们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去年9月,黄敬惟一的女儿黄晓岚被查出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需要大笔治疗费用和骨髓移植费用。至此,黄敬一家再次陷入绝境。
黄敬痛失爱女后受到很大打击,病情明显加重,困扰他多年的癫痫病发作频率增加,严重时一天犯了5次,这让他无法正常生活。春节过后,记者曾去看望他,他用文字跟记者讲述:天气好的时候,他能够推着轮椅在家附近活动,自从女儿的事被大家知道,每次出门他都能遇到陌生人来给他送东西,有时是一袋水果,有时是做好的饭菜,或者有人上前主动跟他握手,劝慰他好好养病。尤其是他家附近的一家超市老板,几次吩咐服务员给他送来食物,他让妻子前去感谢,但去了好几次也没见到老板本人。
黄敬说,如果不是遇到了对他来说“天大”的困难,他是不会求助媒体帮助的。如今女儿已经离世,仍有这么多好心人在关注和帮助他,这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勇敢面对生活。
【破题】
让“草根英雄”成为社会治理的“关键词”
“草根英雄”往往能绽放出震动社会良知的道德光芒。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面对落水者,他没有考虑别的,脑海中第一个反应就是救人。他没有想过什么是伟大,也没有想到怎么去感动社会,只是在别人遇到困难的危急时刻伸出了援手。
辽东学院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孙力认为,“草根英雄”应该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综治工作需要‘草根英雄’支持,反之,‘草根英雄’需要综治部门的关爱。”
生活中,“草根英难”普普通通,常年为柴米油盐奔波劳顿,他们默默无闻,经常被忽略。但无论外在状况如何,他们遵从内心的声音,他们的选择很简单。唯其简单,才更有力量。这是精神的力量,真实的力量,人性的力量。其实我们丝毫不必担心这个群体会无声无息,因为这个群体的力量很大、很可靠。
孙力认为,“草根英雄”是社会的财富和榜样,是现代凝聚人心的润滑剂、强心针,是吹开人间善良花朵的一缕春风。不少网民表示,铸就良好的社会风气仍需要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希望大力宣传弘扬身边“平凡的良心”,以身体力行来共同构筑和谐社会。同时,“草根英雄”在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冲上去,他们的举动让人坚信,扶危济困仍是社会主流,善念与真情依旧蕴藏众人心中。社会公德在人心,人心在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在于价值取向。社会暖了,人心自然就暖了。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人性的从善如流。
孙力建议,要真正打造“温暖人间”,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也应行动起来,发挥道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作用。在道德大厦的建设过程中,各类职业、行业的道德规范发挥着关键的支柱作用,重建、维护各自领域的道德是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话题讨论】
我们如何关爱“草根英雄”?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李华、黄敬这样的英雄,像刘元华这样默默无闻的好人。他们以最朴素的情感和超乎寻常的勇气,在某个瞬间感动了社会,之后便消失在人群中,继续做着“应该做的事”,平淡地活下去。他们面临生活挫折时,有软弱、恐惧和挣扎,但从不打扰别人。我们该怎样关注身边的“草根英雄”?欢迎读者踊跃参与讨论,参与讨论者可在本报官方微信“lnfzbgw”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