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宿鹏,1982年4月出生,多次被大连南关岭监狱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文明执法标兵、十佳青年等。今年7月,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
在同事眼中,他是敢为先的无畏勇士;面对工作,他要求自己做到人无我有。
14年来,宿鹏在监区、狱政、政工、办公室各个岗位上都留下了创新的足迹。
不松气不歇脚的忠诚战士
在监区工作的宿鹏,边工作边观察边总结,经过反复思考和深入探究,他敏锐地发现了监区管理运作中的痛点和堵点,也逐渐勾勒出了监区民警岗位设置的雏形。有人劝他:“这么多年这么多监区都是这么干的,你出什么风头?”可宿鹏不这么想:“只要对监区发展有利,我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了最大限度调动监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着手遏制监区民警工作分工“失衡化”、岗位设置“机关化”、职业追求“安逸化”的苗头,宿鹏起草了《监区民警岗位设置的实施方案》,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用、人尽其责。他的大胆创新得到了监狱党委的鼎力支持,这一改革措施的推行给监区管理带来了巨大变化。
看到成效后,宿鹏并没有松气歇脚,而是不断勉励自己,“人无我有做到了,下一步还要人有我精”。
强管理重引导的顽强卫士
“勤能补拙,隔行未必就隔山”。这位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又把那股子韧劲带到了教育改造服刑人员中。宿鹏始终坚持“严”字当头,监区设有《“五个一”评比每日记录本》,并结合监区实际,制定了涵盖服刑人员一日改造流程的“八项评比”标准,经过一年多的纪律强化和教育改造,服刑人员遵规守纪意识普遍增强,违纪率明显下降。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他还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通过全体大会、集体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深入了解服刑人员的改造认知、改造诉求等,消除服刑人员的顾虑,帮助服刑人员走上积极改造之路。
2021年重阳节,监区开展了“囚子手中线 双亲身上衣”主题教育活动,全体服刑人员亲手为父母缝制了应季的服装,书写了致父母的一封信,由监区领导或服刑人员送到家中,或邮寄到家属手中,并开通了专用微信群,家属们身穿收到的衣服录制了感人的寄语,监区第一时间组织服刑人员观看,很多服刑人员深受感动,眼泪当场夺眶而出,纷纷感谢政府为他们提供了这个和亲人互动、向家人赎罪的机会,表示在今后的改造中一定遵规守纪,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狂人
“有事不要愁,缺席我补位”,宿鹏一直是监区毫无怨言的“后备干部”。监区管教负责人和狱政干事家人重病无法正常封闭执勤,狱侦干事借调到科室工作。面对人手紧缺的情况,他没有抱怨,一方面身先士卒,带领监区班子封闭,另一方面及时教育、培养年轻民警,让年轻人在锻炼中快速成长。
通过日常谈心谈话,他深入掌握了执勤民警家中的实际困难,撰写了《致民警家属的一封信》,并利用进院执勤前的短暂间隙,会同教导员孙勇先购买了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到民警家进行走访慰问,通过介绍封闭执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民警在执勤过程中的优异表现,获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提升了监区民警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家不圆万家圆,宿鹏自己的小家庭却没有时间顾及。“怎么总是妈妈来接孩子,爸爸哪去了?”这句来自孩子班主任的疑问背后藏满了辛酸。得知宿鹏的工作性质后,孩子老师真挚地说:“请你们放心,监狱警察的工作是光荣和神圣的,我们会努力让孩子健康成长,解除你们的后顾之忧。”听到这番话,宿鹏更加坚信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记者手记
记者在采访时感受到,宿鹏如“发动机”般孜孜不倦,多少个日夜,他奉献在高墙内,奉献在不为社会大众熟知的监狱警察岗位上。面对急难工作,他都能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状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成为“啃骨头,敢为先”的无畏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