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民警王璐推动监所优化流程二三事
在沈阳市公安局监管支队中,有一名“80后”警花,她凭借笃实好学的精神、百折不挠的韧性、锲而不舍的意志和甘于奉献的品格,从公安工作实际出发,借助新媒体,有效提升了全市监所律师会见业务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保障了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法律正确实施,助力打造监管队伍良好服务形象,得到了律师群体一致好评。
她就是王璐,她已经在监管战线上奋斗了十六个春秋。

王璐在工作中
【背景】
在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攻坚战中,沈阳市公安局坚决当先锋、打头阵,全力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在科技信息化时代,如何适应新形势、响应新号召、作出新贡献,是摆在每一位公安民警面前的新课题。
笃实好学
筑牢法律知识基础
去年以来,沈阳市公安局监管支队积极贯彻落实市局工作部署,深入开展窗口软环境建设。要求全体民警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理念,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果。
王璐作为一名监管工作经验丰富的法制民警,深知律师会见业务作为监管支队窗口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践行民本警务理念、打造监管队伍良好形象和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等方面的重大意义。王璐主动参战,进一步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推动监所为律师群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璐找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及《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埋头苦读,以打牢理论基础。
为了不影响日常工作,她利用下班和午休的时间学习。王璐的爱人是一名刑警,忙起案子来经常回不了家。她的孩子太小,所以总是照顾孩子睡觉后再继续挑灯夜读。赶上双休日,她就带着孩子去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拓宽眼界、提升高度。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一段时间后,王璐对律师会见业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打造新形势下的警律关系产生了新兴趣和新想法。随后,她决定深入全市监所,了解律师会见工作现状,查找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提升律师会见业务服务水平。
不辞劳苦
深入调研解决问题
沈阳的20多个监管场所位置都相对偏远而且分散,法制大队的警力少、业务多。王璐经常是忙完日常工作后,饭都来不及吃上一口,就奔赴下一个监所。现场观察、统计数据、总结问题、征求意见,既与民警沟通,也和办案律师交流,回去后,再将信息整理归档。经过深入调研,她手中关于各个监所律师会见业务的资料逐渐“丰满”起来。
通过分析研判,她总结出制约全市监管场所律师会见业务发展的三点因素:一是监所缺乏重视;二是监所布局不合理;三是警律沟通不顺畅。她决心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彻底解决这三个问题。
沈阳市公安局监管支队副支队长刘大为告诉记者:“监管场所的核心任务是保证监管安全,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主要窗口服务对象就是办案单位和律师。而以前的工作中,监所民警在窗口服务中,常常向办案单位倾斜。但王璐却把这个现象改变了。”
王璐认为,要想改变现状,首先要转变监管民警“重提审、轻会见”的传统认知,她决定要借助法制大队为全市监所民警授课培训的机会,重点讲授律师队伍在国家法律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大家明确律师会见被监管人员是人权保障的重要体现,是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对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做好律师会见工作,也有利于塑造公安机关公正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在王璐几次向民警授课后,发现授课效果不尽人意,这对她可是个不小的打击。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她多次向支队领导、同事征求意见,虚心接受每条建议。最后,王璐总结出了自己讲课最大的问题,即课程内容相对枯燥,缺乏吸引力。
针对这一情况,王璐又一次开启“学习模式”,她收集书籍、录音、视频等相关资料,丰富内容。将除工作时间外的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备课。甚至因病入院打点滴时,也捧着备课材料研究。
经过精心准备,王璐在一次全市监管场所“一把手”会议上作了题目为“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授课。
这次,她不再简单堆砌法条,而是依据扎实的备课资料,援引学者观点,搭配经典案例,结合生动课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开展课程。经过不懈努力,她有效转变了各监所执法观念。限制律师会见、不及时安排会见、不依法安排会见等现象大大减少,律师会见窗口的服务水平日益提升。
勇于创新
切实改善会见条件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进一步明确了律师依法会见被监管人员的权利,将以前侦查阶段由侦查机关安排律师会见,改为由看守所安排律师会见。
沈阳市监所每天接待律师会见业务量大大提高,每次调研时,王璐都会听到律师向她反映情况:“王警官,我早就来了,您看,会见室爆满,都两个小时了还是没空出来,如果排不上的话,今天我就白来了。”有的律师因会见室数量少无法及时安排会见,便和民警发生矛盾。
王璐告诉记者,上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沈阳市第一看守所,由于该监所是全市最大的看守所,羁押了沈阳地区的女性刑事犯罪人员,所以每天的律师会见量都很大,差不多平均每天要接待律师会见40人左右。但她认定事在人为,只要不放弃,总会有解决的方法。她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改变策略,在充分领会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沈阳地区实际情况,向上级领导提出了三项工作设想。
一是在讯问室空闲的情况下,允许律师借用讯问室,并制定《借用讯问室征求意见书》,下发全市监所,听取反映;二是建立“快速会见室”,使用“快速会见室”的律师,严格控制在五到十分钟,可以办理签字、简短询问等用时较短的业务;三是拓宽会见预约渠道,接待律师会见量大的监管场所,在原有电话预约、互联网预约的基础上,增开微信预约的方式。王璐经支队批准,专门建立律师会见预约微信群,每个律师事务所指定代表入群,通过律师代表向各监所发送本所律师的预约信息。
王璐结合律师会见预约微信群运行经验,经支队批准,又建立了“警律同心”微信群,广泛邀请律师加入,为监管部门与律师之间建立沟通平台,及时回应律师反映的问题,全力帮助律师解决会见中遇到的困难,积极采纳律师建议,共同促进律师会见业务健康发展。
无论何时,只要有律师在微信群中提问,王璐一定是首先回应的那一个。有一回,一名律师首次去某监所会见被监管人员,却因道路不熟,直到中午也无法找到监所具体位置,而会见对象第二天就要开庭,还有些细节需要沟通,情急之下,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警律同心”微信群中发布了求助信息,没想到王璐立刻就将监所地址通过微信“位置”功能发送到她的手机上,帮助她顺利导航到达监所,完成会见。
沈阳市律协宣传委的李屹告诉记者:“只要有律师在微信群中求助,王璐一定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为其排忧解难。只要有律师在微信群中提出意见,王璐一定耐心听取,积极回应。去年,王璐累计服务律师群体500余人次,全市从事刑事辩护的律师都知道监管支队有个王璐警官,是可以信赖的‘律师之友’。在王璐的不懈努力下,沈阳市监管系统律师会见业务正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下加速健康发展。”
记者手记
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王璐在十六载监管工作中,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服务人民。她默默地在平凡的工作中书写着不平凡的业绩。百尺竿头需进步,策马扬鞭再奋蹄。
如今,王璐仍在钻研探索,着手优化律师会见手续办理流程,为进一步提升窗口服务水平、服务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而努力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