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人民调解走上创新之路
编者按:
人民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的一种机制,一直是基层矛盾纠纷的“灭火器”。
近年来,本溪市进一步规范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目前,全市共有509个人民调解组织达到省级规范化水平,人民调解组织达标率达到81.18%。
而为了进一步夯实人民调解工作基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职能作用,本溪市创新了人民调解的工作方法,创建了全市第一家以人名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明山区卧龙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黄瑞清调解工作室”、第一家指尖上的移动调解室和26家家事调解工作室。
如今,本溪市的人民调解之路越走越宽,创新机制让化解矛盾纠纷变得越来越简单。
全市首家个人调解工作站
为发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基层”的调解思路,本溪市明山区司法局积极探索调解组织新模式,进一步深化人民调解“网格化”建设,2016年8月16日,本溪市第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明山区卧龙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黄瑞清调解工作室”正式成立了。
家乡的人都信任她
今年65岁的黄瑞清曾担任本溪市明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明山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从事民事案件的审理和调解工作长达37年,是一位具有丰富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的优秀法律人才。
黄瑞清从小在农村长大,按周围人的说法就是从“山沟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一提起她,乡里乡亲的人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2007年退休以后,凭借着自己调解的经验和在村里的威望,黄瑞清成了村里的法律“明白人”,附近村民有法律问题也都来找她,她的调解工作做到了田间,做到了炕头上。
大浓湖村秦大哥在给别人打工的时候,一不小心用镰刀把手给割伤了,住院花了将近7000元钱,而工头就给了秦大哥200多元钱。秦大哥还想再要点钱,就跑来找到黄瑞清。
黄瑞清先帮着秦大哥找到工头协商,协商不成她就帮着秦大哥到法院起诉,还帮着秦大哥写材料、到医院要诊断书、找证人、找法援律师……最后,在法院的调解下,工头给了秦大哥8000元。
秦大哥激动地说,要是没有黄瑞清帮他,估计一分钱也要不回来。
和法律有关的事她都管
除了调解工作,无论是法律咨询还是写材料、找证据,只要和法律有关的事黄瑞清都帮着做。
有一年,大阳村20多户村民在一家种子站买了化肥,但是由于化肥质量不合格,当年的收成特别差,这20多户居民找到卖化肥的老板要求退钱,可老板死不认账,村民们就想要闹事。
到亲戚家帮着秋收的黄瑞清听说了此事,主动找到了买化肥的村民,帮着他们到工商局市场管理处投诉,又帮着他们到法院起诉老板。
可没想到,这老板是个“厚脸皮”,无论是工商局认定,还是法院判决,老板就是不服从、不执行,就不赔钱。
最后,在黄瑞清的耐心调解和法院的执行下,老板不仅赔偿了化肥钱,还赔偿了村民的部分损失。
为了这份信任她甘愿奔波
就这样,黄瑞清的名声越来越大,特别是成立调解工作室后,黄瑞清法律服务的数量明显增加。
黄瑞清做法律服务,从来不收一分钱,就连调解工作室都设立在自己家的一个闲置房子里,可以说为了化解矛盾,黄瑞清一直在奉献,但她奉献得心甘情愿。
“经常有我根本不认识的村民看见牌子就跑过来咨询他们遇到的麻烦,他们经常说:‘我想了半天还得找你,你肯定不能骗我们,你就说这事我能不能起诉,你要说不行我就不找了。’”黄瑞清说,村民的这份信任让她特别感动,“就为了这份信任,我也得继续奔波下去。”
黄瑞清说,成立调解工作室后,她想把调解工作做得更规范,“以前很多事我决定只要调解了就行,但现在我就要把每一件调解工作都做整理和记录,这样调解工作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现如今,黄瑞清的调解工作室经验在本溪市得到了推广,今后本溪市将会挑选更多的富有调解经验的专业人士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调解室建在手机里
在本溪市溪湖区河东街道立新社区,居民不用打电话,不用跑上门,只要“扫一扫”手机,动一动手指,就能加入社区指尖上的移动调解室微信平台,社区里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居民想知道、想解决的事,能第一时间在眼皮底下得到解决。
10分钟化解矛盾
立新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周立英告诉记者,以前调解矛盾,都是得把当事人双方、调解员等找到社区来,又费事又费力。
有一次,社区一居民家里跑水把楼下冲了,楼下想要赔偿,但是面对邻居却张不开嘴,于是就找到了周立英,周立英回忆说:“我当时正好有他俩的微信,我就建立一个群,把他俩都拽到了群里,在群里简单一调解,不到10分钟,问题就解决了。”于是,周立英就萌生了建立一个指尖上的移动调解室的想法。如今,立新社区指尖上的移动调解室内共有百余名居民加入,除了社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司法所工作人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也都在调解室内,他们通过微信的方式调解矛盾,让调解工作变得高速高效。
人在外地也能沟通
住在社区8号楼一楼的小魏工作在大连,本溪的房子就一直闲置。前段时间小魏回家,发现由于下水管堵塞,粪水外涌已经都没了脚面,家里臭气熏天。小魏一看这个情况就不干了,要求楼上5户居民赔偿损失,但是她提出了13条赔偿要求,楼上的居民觉得她“狮子大开口”,双方争执不下,小魏就关了水阀。
周立英了解此事,就想找小魏谈谈,可是小魏常年在大连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到社区调解,楼上居民也都年岁已大,出门也不便利,于是,大部分的调解工作都是周立英通过指尖上的移动调解室解决的。
周立英说:“一开始,小魏的态度特别不好,也不愿意和我们谈,可是我们通过微信的形式,通过表情包缓和情绪,又找来了律师为双方解答问题,最后,终于把矛盾化解了。”
社区有啥事都在调解室里说
除了化解矛盾,居民有什么事也都在这个调解室里说。
记者翻看调解室里的聊天记录,居民们在这里咨询问题,社区工作者在这里发布通知,通过这个调解室,居民和社区的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
今年72岁的邱广珍也是调解室里的一员,“别看我岁数大,可我也赶时髦,让小辈给我买了个智能手机。就轻轻一扫社区张贴的二维码,我就加进来了。”
邱奶奶还是8号楼的楼长,说起指尖上的移动调解室的好,她都停不下来,“我作为楼长,看见居民之间有矛盾我也跟着着急,当时我想着,这么大的矛盾,一楼的还不在沈阳,啥时候才能把问题解决啊。结果没想到,通过这个移动调解室,没几天就解决了。”
现如今,立新社区指尖上的移动调解室经验已经得到了推广,溪湖区共建立了66个这样的调解室,大大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效率。
家暴纠纷在这里解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家庭纠纷呈现形式多样、成因复杂、易激化的态势,极易引发“民转刑”案件发生,影响了家庭的平安、社会的稳定。
为了有效化解矛盾,维护家庭平安、社会稳定,积极有效预防因家庭矛盾纠纷引发的命案发生,本溪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家事调解工作中的优势,共成立了26家家事调解工作室。
2016年10月14日,在溪湖区河东街道办事处举办了家事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仪式。由此开始,本溪市首批26个家事调解工作室将在全市其他乡镇(街道)陆续成立。
家事调解工作室行使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能,按照规范的工作流程,对婚姻家庭关系矛盾进行调解,及时妥善化解婚姻家庭纠纷,为家事纠纷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同时宣传妇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权益保障,以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推动构建和谐婚姻家庭关系。
调解室设立组织机构,负责调解室具体工作管理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选聘一定数量懂政策法规、懂心理辅导、热心和擅长调解工作的家事调解员和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法律顾问,确保辖区的家事调解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将家事调解做到细致入微,各家事调解工作室还都聘请了多位女性调解员,她们具有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擅长做心理辅导,热心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
家事调解工作室减少了因家庭矛盾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提升了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