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于勇,1993年1月出生,曾获辽宁省“最美志愿者”、2020年度省属监狱系统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于今年获评辽宁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自2017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于勇都以一颗赤诚之心投入其中,像一团火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让自己的青春在琐碎平凡的工作中熠熠生辉。
全天候扎在改造一线
于勇所在的十一监区是监狱的排头兵,但他分管的七分监区是十一监区中比较难管的一个,一直由一名经验比较丰富的师父带着于勇进行管理。
2019年5月,因师父外出执行任务,于勇独自承担起了七分监区的管理责任。那段时间,几乎除了吃饭睡觉,他全天候扎在改造一线,使七分监区各项工作指标从排名靠后逐渐提升到中上游水平。
七分监区服刑人员庞某因在狱内重新犯罪被加刑9个月,按规定被停止会见。2019年6月21日,还处在停止会见期间,庞某80多岁的老父亲从山东来见“失联”的儿子,得知无法会见时,老人一时无法接受,老泪纵横。面对此情况,于勇第一时间耐心安抚老人并请示领导让老人与儿子通了电话。电话结束后,于勇自掏腰包买好了第二天的火车卧铺票并安排了老人的吃住。在庞某再一次发生违纪的时候,监区领导将此事告诉了庞某,庞某哭着说:“于队长,我要是再不好好改造,就真对不起你了。”从此庞某没有再破罐子破摔,走上了遵规守纪、积极改造的正轨。
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您好,我们是接受您骨髓捐献患者的子女,虽然素未谋面,但您的义举给了我们母亲重生的机会,真心谢谢您!”
这是一封写于2019年5月25日,来自上海的特殊感谢信,见证了于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救人义举。
于勇说,他的公益之心源于农村父母朴实而伟大的教育。在于勇的记忆中,他小的时候生活虽然清苦,但父母总是热心助人、乐观向上,街坊邻居有什么生活上的困难都会想起找于勇父母帮忙。于勇的父亲熟悉机械和家装,维修桌椅板凳和车辆自然不在话下;于勇的母亲心灵手巧、善良大方,于勇穿的毛衣、袜子,装饭盒用的精美饭包都出自母亲之手。父母善良平和的品质在于勇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如今,于勇已经无偿献血6次,并坚持每半年献血一次,2016年他留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19年4月,于勇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与一名血液病患者相合。而此时,于勇还在手术的恢复期,十分担心手术会对捐献造成影响,他心系患者的病情,四处询问生怕耽误捐献,最后体检通过时于勇喜极而泣,在当年5月坚持捐献了216ml造血干细胞,挽救了这名患者的生命。
多年坚持公益的于勇成为了省监狱系统和大连市公务员系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他说:“我捐献造血干细胞在医院住了7天,虽然用药原因头部发晕、脊柱胀痛,但想想能够挽救生命,做什么都值得。”
铁汉子的真性情
监狱工作忙忙碌碌,可尚未成家的于勇下班回家后还是不能放松,因为“父亲”的身份让他肩上责任更重了。
2017年的一天,噩耗传来。于勇母亲在老家接上小学一年级的弟弟放学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和女友左乐商量后,于勇把弟弟从农村老家接到了瓦房店市一起生活。为了让弟弟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个“90后”小伙像父亲一样每天接送弟弟上下学,精心呵护着他的成长,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转化为对弟弟深沉的爱。
自去年监狱抗击疫情实行常态化封闭管理模式以来,于勇积极申请封闭执勤,最长的一次连续在监狱内执勤两个多月,最后因为脖子上长了一个脓包被领导命令出监狱治疗,他才离开监狱。去年他有一多半时间是在监狱封闭备勤执勤中度过的,弟弟的学习照料任务几乎全部扔给了女友左乐。“左乐为了照顾我弟弟做出了很多牺牲,还因此丢了工作,没有她我根本不能安心工作,更不能把弟弟照顾好。”于勇谈到女友的付出,既欣慰又愧疚。
记者手记
“我对监狱警察的理解就是要当好服刑人员的老师、家长、医生,要教化育人,又要保证他们的生活健康。”这是于勇对工作的理解。作为一名基层监狱警察,于勇始终坚持战斗在教育矫治服刑人员第一线,把教育服刑人员改恶从善、弃旧图新作为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执着和努力诠释一名民警对监狱教育改造事业的信念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