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政法队伍是和平年代奉献最多、牺牲最大的队伍,政法英模的感人事迹值得讴歌礼赞。
2月28日,全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动员部署会议召开,这是一次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激浊扬清式的“延安整风”,力图通过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努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铁军。弘扬英模精神是教育整顿“四项任务”之一。
即日起,辽宁长安网开设“政法铁军英模风采”专栏,用心梳理英模事迹,将真情实感融于笔端,努力还原每一个真实故事,或许,某一个瞬间,你也能瞥见自己的身影。
个人简介:裘春华,女,1971年10月出生,1994年8月大学毕业后进入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年6月入党,从事司法审判工作26年,辽宁省巾帼建功标兵、一等功获得者。曾任大连中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二级高级法官,2020年10月调任大连市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主任。日前,裘春华获评“全国优秀法官”。
18年前到大连中院刑事审判庭报到的第一天,老庭长意味深长地问裘春华:“来刑庭可是要上法场的,你一个女孩能行吗?”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冲劲儿,裘春华咬牙说“行”。从那一刻起,她就与刑事审判结下了不解之缘。
坚守刑事审判岗位18年
到刑事审判庭的第二年,裘春华就承办了轰动一时的梁某诈骗案。这个案子光被害人就有300多名,涉案金额6000余万元,公安机关侦查卷宗近600册,堆了满满一屋子。那段日子,裘春华一头扎进卷宗里,一本卷一本卷啃,一节事实一节事实抠,没日没夜地工作,换来了120万字的审理报告、80万字的判决书。
在重大案件审理中,裘春华经常面对一些特殊的被告人,有的曾是叱咤风云的商界精英,有的曾是位高权重的政界高官,还有的是称霸一方的黑社会老大,与他们交锋,不仅要有过硬的法律专业能力,更需要缜密的思维、快速应变的能力以及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她在卷宗里寻找蛛丝马迹,到图书馆查阅专业书籍,向专家虚心请教,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理,最终准确作出事实认定和性质判断,判决后,被告人均服判息诉。
用生命书写坚韧与忠诚
北京政泉公司等强迫交易、挪用资金案是一起涉案金额巨大、涉及部门和人员很广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仅侦查卷宗就有200余册,包括几百份书证、上百位证人证言。这样一起工作量巨大的案件,留给法院的工作时间只有76天。
为了高质量办理这起案件,裘春华带领合议庭以卷宗为基础,充分吃透案情,全面梳理案件关键节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问题的疑点,不迁就任何一处可能不充分的证据,不遗留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案件事实认定和法律裁量的隐患,用最快的速度掌握了案件的基本事实和证据,明确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界限,为案件的成功办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她与同志们利用周末及节假日时间加班加点,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一遍遍校对,撰写判决书近5万字,实现零差错。
枯燥的数字背后,是裘春华和合议庭成员们的艰辛付出,是一个个从晨曦始到晨曦终的不眠日夜,是用生命书写出的坚韧与忠诚!
无悔付出守护法律天平
北大方正集团原首席执行官李友内幕交易案,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大连中院审理的第一起重大案件。作为刑二庭庭长、刑事审判业务骨干,裘春华责无旁贷承担了案件的主审工作。2016年年底,一个雨雪交加的夜晚,因案件进入冲刺阶段,裘春华在单位彻夜工作,而前一天,她的父亲病情加重住进了ICU!凌晨,她终于完成了工作,可等她赶到医院,父亲的眼睛已经闭上了,她声声呼唤,老人的眼角流出了泪水,然而终究没有睁开眼看她最后一眼。这成为裘春华心中永远抚不平的创痛!
“刑事司法文明水平反映一个社会法治文明的进步水平,刑事法官无疑就是这一文明的‘燃灯者’。”裘春华选择并热爱着刑事审判工作,用执着与真诚书写着她的法律人生。
记者手记
在法院工作26年,从事刑事审判工作18年,裘春华以担当捍卫法律尊严。
裘春华接受采访时说:“去年年底,我告别了人民法院,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蓦然回首,才意识到自己已在司法审判岗位工作了26年!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带走了我的青春,记录了我的努力,也铭刻了我的品格。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就是这防线上永不后退半步的战士!新的工作岗位在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工作智慧等方面都对我提出了更高要求,挑战是艰巨的,但是只要我永葆捍卫公平正义的初心,我就会在这条新的战线上同样成为一名符合党和人民期望的坚强战士。”
我们期待裘春华以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感,继续用公平和正义为人民群众撑起一片朗朗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