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我们吧,我们只求一束光……”“是你们让我们家里有了光,我们的生活也透亮了,特别感谢咱评理说事点!”
这是一起矛盾纠纷化解前后居民说的话。“居民评理说事点”为居民带来的这束光,冲破了纠纷的围墙,照进了百姓的家中,也照亮了辖区平安稳定之路。
调解现场
把道理说透 促矛盾化解
4月2日,家住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北路某楼一楼的居民吕某等30余人来到沙河口区李家街道“居民评理说事点”,向工作人员反映居民楼旁边的小区新建围墙挡光。
“居民评理说事点”负责人——大连市沙河口区司法局李家司法所所长王从耀了解相关情况后,召集法官、派出所民警、项目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和涉及围墙挡光问题的全体居民共计50余人来到李家街道“居民评理说事点”,协商解决小区围墙挡光一事。
调解现场,律师首先告知双方当事人调解原则、调解纪律、调解程序等相关事宜,然后双方陈述了纠纷简要情况和各自诉求。法官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和各自提交的证据材料,认为小区围墙符合规定,对小区居民做了详细的阐释。派出所民警就围墙施工的合法性以及阻拦施工行为的违法性进行了宣告。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难调解,项目方同意将围墙设计成较为稀疏的铁艺围栏,降低围栏高度,争取不影响附近居民采光。矛盾双方终于达成共识。
创新又务实 为百姓解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连市司法局在“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中创新务实,开门说事、流动说事、开放说事,摸索总结了经验,也取得了实效。
大连市司法局围绕开启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以方便辖区群众为原则,实现“村(居)民评理说事点”、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村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平台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每日安排评理说事员入驻“村民评理说事点”,每半个月至少集中举办一次“评理说事日”,围绕“说、议、答、评”环节,让百姓就其所关心的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充分发表意见,协调有关各方共同解决问题。
将每一个说事员变为流动的说事点,采取上门调解、预约调解、电话调解等灵活方式,只要群众有需要,说事员就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流动的说事点,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影响和谐稳定的难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美丽乡村建设的实事等均可以开展评说,自上而下的诉求表达机制、双向互动的沟通机制、及时多元的调解机制正在逐渐形成,部分积压疑难的未解决纠纷得到成功化解。如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向大连市转办的第十六批群众信访件中,有1件涉及西岗区水仙花园住宅小区西门的垃圾中转站问题。该中转站距离居民楼不到8米,恶臭气味扰民。本着调解先行的原则,街道人民调解委员、社区人民调解委员、评理说事员先后20余次与当事人和物业沟通,并采取了针对性举措,终于圆满解决了该问题。
一地一亮点 用典型带动
大连市把“抓住典型,带动全局”作为推进工作的法宝,在全市打造200个示范点,统筹建设309个“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品牌调解工作室,与“村(居)民评理说事点”优势互补,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全市各地区按照“一地一亮点”的工作思路,打造评理说事“特色典型”:沙河口区坚持党建引领,融合网格和网络,打造评理说事“加强版”;西岗区定期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说事员、信息员协调会,对拟化解的矛盾纠纷进行督办和协调;庄河市两办印发《8个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方案(意见)》,将《推广“村民说事”制度的实施方案》排在第一位,统筹推进“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大连市积极构建政法、司法等部门联动,民政、妇联、仲裁等部门有效协调、各街道综治部门和司法所分兵把口的工作格局。
“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对百姓反映的一般问题就地化解,对社情民意、利益诉求、涉法涉诉等问题向司法所上报,区街司法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协调党委政府或有关单位处理解决,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形成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