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村(居)民评理说事点”这项民生实事办好、办实,阜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重强抓”专项行动,阜新市司法局全面落实省司法厅部署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两次会议进行部署、调度和推进,在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共同努力下,阜新市“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和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那么阜新市“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情况如何?都有哪些特点?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与阜新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绍斌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张绍斌
记者:阜新市“村(居)民评理说事点”是如何推进的?完成情况及效果如何?
张绍斌:阜新市司法局将“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作为2020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重点任务,积极向市委、市政府进行工作汇报,努力争取党委政府对“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工作的支持。制定印发了《阜新市司法局全面推进“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实施方案》,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分别于4月14日、6月15日两次召开全市“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会议进行重点推进,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考核验收标准。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高度重视,切实把此项工作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为解决民忧、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经济和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村民评理说事点”和“居民评理说事点”同步启动、同步建设、同步考核、同步运营。阜新全市建设任务为811个,其中“村民评理说事点”624个、“居民评理说事点”187个。截至目前,全市“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已全部“开张营业”,建成率达到100%。与此同时,我们稳步推进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目前已建成调解室101个,建成率达到106%。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811个“村(居)民评理说事点”真正为群众搭建起了说事、议事、调事平台。如今,群众遇到大事小情、急事难事首先想到的是就近到“村(居)民评理说事点”“说道说道”“说和说和”。截至目前,我市“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共开展评理说事活动1200余次,调解矛盾纠纷1710件,通过不同渠道收集社情民意信息2000余条,解答群众诉求8200余件,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记者:在推进“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中,阜新市都采取了哪些机制和措施?
张绍斌:我们争取市级“以案定补”经费目前已获批复,正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两县司法局积极向县党委、政府沟通汇报,经两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为每个村(居)民评理说事员岗位每月拨付200元补助津贴,此举将大大提高说事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我们整合司法行政资源力量,整合个人调解室力量,特别是整合“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力量,解决20万元经费保障,积极发挥律师参与调解作用。
为使“村(居)民评理说事点”能够“门常开、人常在、百姓常来、事儿常办,常态化开展工作”,我们明确提出学习借鉴、自主创新,不拘一格培育特色、树立典型。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创新“村(居)民评理说事点”运行模式。
海州区通过层级式设岗拓展“说事”功能,通过“开放说事、分类理事、民主议事、明责办事、公开评事”,在社区与居民之间搭起了一座“连心桥”。太平区形成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牵头亲自抓,人民调解员、综治负责人具体负责,在社区超市、棋牌室、理发店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信息点”,由社区工作者、党小组长、楼长、居民代表组成志愿服务队伍的网格体系。细河区积极探索“首席说事员制度”,形成“说事、理事、议事、办事、评事、查事”的“六步工作法”,辖区内的事大家管、大家议、大家办,聚拢“好声音”。彰武县以各村治保主任兼任人民调解员的方式有效解决“村(居)民评理说事点”人员配备问题,并积极将法律明白人、村人民调解员、退伍军人等纳入说事员队伍中,加大督导考核力度,确保取得实效。阜蒙县在每个乡镇当中,至少选取2—3个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行政村,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深入推进,取得明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