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谢评理员了,要不是他,恐怕我们楼上楼下还僵持不下呢!可能还纠结着漏水问题。”沈阳市沈河区马官桥街道东大营西社区的居民握住评理调解员的手,感谢他们的及时帮助化解了纠纷。
“说事点”成为居民“聚会厅” 李长生 摄
原来,此次纠纷是缘于漏水问题,一楼居民家里一直漏水,二楼居民也一直在维修,但是漏水问题没有得到改善,一楼居民只好以停水来解决问题,严重影响到楼上其他住户的正常用水,邻里之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街道司法所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派出资深评理调解员前去解决纠纷,联合社区将楼上楼下居民请到一起,本着为老百姓解决难题的原则,心平气和地商讨解决办法。经过调解,一楼和二楼的居民达成协议,各出资50%进行维修,调解当天,一楼住户就打开了水阀。
据记者了解,汇文化资源、聚人才优势,是沈河区在“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进程中走出的内涵发展之路,为城区“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打造了“沈阳样本”。
“每名评理调解员都是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在沈阳市沈河区滨河街道红巾社区,社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指着“评理说事点”的人员名单说。该区精心选择了滨河街道红巾社区等一批兼具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的社区先行试点,开路破局,充分运用传统美德、时代新风尚等正能量元素提升“居民评理说事点”文化品位。
陈建国告诉记者:“无论是‘两委员一代表’、社区民警、律师、心理咨询师,还是楼长、网格员、‘贤达人士’,都有一技之长,懂政策,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社区义务禁毒社工衣龙光凭着一股热情、一张巧嘴,同时讲究方式方法,解决了不少社区里让人头疼的老问题,成为大家信得过的“首席评理调解员”。
“从事调解工作很辛苦,干好并不容易,要掌握丰富的调解方法,掌控调解节奏,能不厌其烦地做当事人的说服和教育工作,以诚心对待当事人,用诚意感化当事人。还必须找准法律与道德的契合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要从法律角度普及法律知识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从道德的角度让当事人明白公序良俗。”衣龙光深有体会地说,“‘评理说事点’建得及时、接地气,我要借助这个平台,多为邻里做点实事好事。只有大家都出力,我们的社区、社会才会更好。”
同时,沈河区还将“特色调解室”升级改造与“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社区说事厅、道德讲堂会场、文体广场等场所,说大事讲政策、说难事摆问题、说好事广宣传,引导社区居民有话到“说事点”讲、有事到“说事点”办。
沈河区仅仅是沈阳市推行“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遍布全市的“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已逐渐成为矛盾纠纷“集散地”、村民居民“聚会厅”、法律服务“供给站”、干部群众“连心桥”、文明风尚“宣讲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