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怀揣“四把钥匙” 以实干解“心锁”——记鞍山市公安局立山分局灵山派出所社区民警张策铭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张继成 驻鞍山记者 马琳 | 发布时间: 2019-11-07 09:41

图片3

张策铭(左)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服务

  2015年,鞍山市公安局立山分局灵山派出所民警张策铭来到立山区灵山街道灵西社区担任社区民警。工作中,他怀揣社区工作“四把钥匙”,解“心锁”服务百姓。

  “党建之匙”解“聚心”之锁

  在张策铭开展社区工作的第一年,他大胆向灵西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娟建议,在党建室内设立党史墙、组织制度墙、党员活动墙和图书阅览角,以满足党员与时俱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需求。

  灵西社区院内曾杂草丛生,张策铭号召党员们一起动手,将汗水融入到建设社区文化园的每一块砖、每一粒沙中。如今的社区文化园青砖铺路、干净整洁,还配有文化长廊和文化墙。

  张策铭还主动向刘娟请缨,组建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把每周六定为社区党员服务日,免费为居民磨刀、理发等,灵西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成了享誉全国的党建品牌。

  “网络之匙”解“联心”之锁

  张策铭的办公桌上立着一个二维码,用微信扫描这个二维码,就会打开一个网页,迁转户口、新人落户、居住证办理等需要准备的手续内容一应俱全,方便群众办事。

  为方便与群众建立沟通联系,张策铭还建立了微信群,并逐步发展壮大,如今的6个群基本涵盖了社区3199户居民。4年里,他先后利用微信群为群众答疑1万余次、调解矛盾纠纷100多起。

  针对老年群体,张策铭专门制作了500张联系卡发放到老人手中,卡上印着他的手机号码。“24小时开机、节假日无休、30分钟到户”成为了张策铭的标配。

  “调处之匙”解“通心”之锁

  一张桌、六把椅,看似普通的社区调解室,却有着另一片“天地”。在调解过程中,张策铭创新采用“1+3”联调机制,即社区民警与社区工作人员、司法所工作人员、民间志愿者共同参与调解,用心沟通,“对症下药”。

  2018年1月,黄某和徐某因漏水补偿问题发生纠纷,双双走进调解室。张策铭瞄准补偿款这个核心问题,专程找来维修工老陈参与调解,矛盾随之解开。

  4年来,小小的调解室内解决群众矛盾纠纷800多次,调解率达到100%,真真正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灵西社区也被评为全国平安家庭示范社区。

  “安防之匙”解“缠心”之锁

  作为一名警察,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是第一要责。张策铭陆续发展了300余名安防志愿者,编织构建依托人力的“天眼”集群,逐步形成一张“天网”。 

  2016年,张策铭带着1年多的工作探索,围绕社区45栋居民楼分布状态,将社区创新规划为“四级网格”构成,1社区、4分片、45栋楼、183个楼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地编织在一起。张策铭担任指挥长,采取居民自荐、楼门推荐、组织选荐的方式,层层选拔了4个片长、45个楼长、183个楼门长,这些人如同网络主干,支撑着社区安防网络有效运行。

  为进一步织密防范网络,张策铭相继将环卫工人、商户业主以及居民吸纳到安防志愿者团体中,在楼与楼间布置观察预警网。如今,在灵西社区就连“小广告”这种最难治的“城市牛皮癣”都不复存在,在“天网”的协助下,灵西社区侵财犯罪发案率连续3年在全区84个社区(村)中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