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王守席的“履历”,两种颜色足以勾勒他的职业生涯:23年“橄榄绿”,11载“藏青蓝”。两种颜色有着同一个注脚——忠诚!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在省公安厅警务保障部涉案物品管理中心的入门处,镌刻着“忠诚”二字的石刻十分醒目,这是王守席生前所写,镌刻在石碑上,也融进了他的血液里。
人物档案
王守席,男,1966年9月出生,党员,朝阳市人,生前系省公安厅警务保障部涉案物品管理中心主任、副调研员。2018年10月16日因病逝世,享年52岁。
“人活着,就应该心无旁骛,用心想事;开动脑筋,用智谋事;脚踏实地,用力干事。”
这是王守席的座右铭,他用一生践行着。
王守席生前照
时间定格在2018年10月2日。饱受胰腺癌病痛折磨的王守席不顾医生的劝阻,硬是让妻子开着车,在两位亲属的搀扶下回到了他坚守11年的工作岗位。
平常短短十几秒通往办公室的路程,这一次,他用了10多分钟。当病情再次发作,他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可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
2018年10月16日21时,王守席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见到他,已是一帧帧沉默的影像:温暖的笑容,笔挺的腰板,略显单薄的身躯。
至今,人们仍然铭记这位视忠诚如生命的辽宁警察。
23年“橄榄绿” 他把青春献给军队
王守席出生在朝阳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父亲是一名老兵,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纯朴的家风塑造了他坚韧和善良的品格。
1984年11月,为了减轻家里负担,省下钱供上大学的大哥和上高中的二哥上学,他放弃了高中学业,悄悄报名参了军。这个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
来自农村、长在基层,立志军营、发奋图强的这份执着,培养了他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品格。
1992年12月,王守席任某集团军某团直属通信连司务长期间,大搞“两业”生产,养猪、种菜、养鱼、种蘑菇,凭着开拓性的闯劲,彻底改变了连队后勤建设一度落后的局面,被某集团军评为优秀司务长标兵。
2001年任省军区农场场长、2004年任省军区教导大队三中队教导员、2005年任铁岭县人武部副部长兼军事科科长。一次次角色发生转变,面对新课题、新身份、新岗位,他迎难而上。任职“场长”3年,改变了农场一穷二白的现状;任职教导员1年,带队圆满完成了军队院校学兵考试、省司法厅警员培训、地方大学生军训等任务;任职铁岭县人武部副部长3年,探索出人武部的“五化”工作流程、民兵“五个重点”训法、征兵工作“四早”思路……
在军队,一次次高标准地完成工作任务、接二连三将后进单位带进先进行列,能吃苦、能钻研,善学习、善管理的他,是领导眼中能干的人、能干成事的人。
23年军旅生涯锻造磨砺了他的意志,塑造了他的品格,成就了他的人生。
11载“藏青蓝” 他把忠诚融进血液
脱下“橄榄绿”,穿上“藏青蓝”,从军装到警服,改变的是色彩,不变的是心中的情怀和忠诚的本色;从军营到警营,变的是职业,不变的是职责。
2007年,王守席结束了自己23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到省公安厅计财装备处担任仓库主任。
“无论夜多黑、风多大、雨多大,我都要亲自去看看才放心。”多年如一日,王守席不光说到了,而且做到了,天天如此,时时如是。
2008年,王守席接到了仓库新址搬迁的重任。面对繁重的搬迁任务、艰巨的安全责任,还要保证日常业务工作不间断,组织层面要给予他支持,王守席却当即表态,“没有任何困难,一定完成好搬迁任务。”
枪支弹药和应急物资整体搬迁,工程浩大,安全隐患突出。押运物资之多、时间之长前所未有,安全级别之高、事故隐患之险前所未有。在王守席周密计划下,把控环节,严谨实施,耗时5个月,安全、顺利完成了历史性的搬迁任务。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王守席吃住在单位,有时物资来不及入库,他就亲自住在车上看护;连续作业,工人累了,他就顶上,二三十公斤的弹药箱,一扛就是四五十个回合;一天1顿饭、步行过2万、睡眠不超3小时,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拼命三郎”的名称源起于此。
仓库搬迁时恰逢“5·12”汶川地震,自12日23时下达命令至次日7时,王守席带领仓库全体民警连续奋战8小时,完成近50吨抢险器材、发电机组、帐篷等救援物资装载,并组织人员将车队运送到机场,提前2小时完成任务,受到公安部、省公安厅党委通报表扬。
同样是2008年,为了服务奥运会,王守席带领3台应急保障车辆24小时驻扎备勤在场馆周边,为一线公安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出色完成了沈阳分赛场全部12场比赛的应急保障任务。
2012年,又逢组建涉案物品管理中心,领导把这一重任交到了王守席手中。全新的工作又一次点燃了他全部的激情。从土地征用、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监理验收,从编制配备到建章立制,他都亲力亲为。2013年立项,2014年建设,2015年竣工,2016年初着手规划并投入使用,截至2018年10月,他带领团队累计完成265辆涉案车辆和2000余件涉案物品的接收、保管和返还工作。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在完全没有相关经验和参照的前提下,王守席凭着坚韧的毅力、不服输的精神和忘我的拼劲,硬是攻下了看似不可能逾越的“高地”。
2016年和2017年,省公安厅组建一、二号专案基地,王守席勇挑后勤保障重任,从选址、规划、开工到建成,他每天奔波于工地之间,吃住在工地,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保证了专案基地如期投入使用。
“坚持节约就是贡献。”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王守席带领大家充分开发利用剩余空间,开展农副业生产,养殖、种植、加工,“反哺”食堂伙食,每年节约近万元经费的同时,还将其作为保障部党员、工会会员开展主题活动的基地,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同事们总能看到他戴着大草帽、围着白毛巾在地里干农活,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草帽警察”。
“步履”匆匆 他对家庭亏欠太多
王守席是一名合格的军人,是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工作上从不含糊的他,却亏欠了家人太多。
王守席说:“一个单位犹如一个家庭,每个人都是我的亲人。”单位的水、电、煤气、监控,院区的花花草草、果树菜地,库房内的物资种类、数量质量、账目统计等,这些他都了然于胸,时刻惦记。
但自己家里的事情,他却成了“甩手掌柜”。他的妻子一人挑起了教育儿子、侍奉双方父母的重担,正是这份毫无怨言的支持,默默无闻的守候,让王守席可以一心扑在工作上。
从警11年,11个除夕夜王守席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2017年除夕夜,值完班的他回到朝阳老家陪伴父母。由于地处山区,手机信号时断时续,为不打扰老人休息,他就半夜爬到山顶给单位打电话,询问值班备勤情况。
同样在那一年的夏天,王守席80多岁的父亲生病了,他在返家途中得知,朝阳突发大水,桥被冲毁,路被淹没。为按时参加单位召开的紧急会议,他硬是趟过没腰深的水,爬过两座山,步行30多里赶到火车站,连夜返回沈阳。
在岗8小时,备勤16小时,这是他常态化的作息时间。困了就眯一小会儿,“胃疼”吃点药就能挺过去,长年累月的“拼命”使得王守席忽视了对自己身体的调理,积劳成疾。2018年“六一”前夕,已经确诊重病的他,带病与支部全体党员来到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开展“六一”慰问活动,为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送去生活用品。
他的一生,短暂而无声,平淡却不平凡。他,用满腔热血铸就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