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决定授予99名同志“全国优秀法官”称号,授予200名同志“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称号。我省孔祥政等4名同志获“全国优秀法官”称号,王忠泽等8名同志获“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称号。
受表彰的优秀法官和办案标兵,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法官的时代风采。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增强人民法官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即日起,本报开设《法官风采录》专栏陆续刊发受表彰个人先进事迹,以学习和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范。
王洛宜,现任东港市人民法院立案一庭副庭长,曾被东港市人民政府评为“三八红旗手”和“优秀公务员”,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今年年初,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称号。
座右铭:以天平衡量人生价值,以廉洁永葆法官本色。
王洛宜
勤业源自为民之心
2月20日8时30分,东港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王洛宜准时坐在了立案窗口内,她的办公桌上摞着两尺高的案卷,记者见到她时,她已经进入了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
王洛宜一本接一本地翻阅案卷,针对诉讼请求和相关证据材料快速进行判断,然后决定该起案件是分发给各个审判庭还是留给自己负责的速裁团队。
在看过一起案件材料后,因难以决断,她致电原告:“您好,我是东港市法院立案一庭的,想就您起诉的案子询问几个问题。”这是一起欠款纠纷,数额较大,事实部分起诉状中体现得不够清晰。王洛宜通过电话,了解了原、被告的矛盾程度,被告对此的意见及态度,有没有调解的可能,被告是否能到庭应诉等,然后把关键问题写在一张纸条上,夹在案卷里,为办理此案的法官提前做出提示……
王洛宜告诉记者,法院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当事人,必须保持中立。但有时发现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及主体明显不对时,不事先提个醒,这个当事人的诉求就会被驳回。
精业源自内力激发
王洛宜先后在东港市法院民一庭、民二庭从事审判工作,民事审判庭主要审理侵权、合同、农业承包、劳动争议等类型案件,案件类型纷杂,疑难程度突出。在此期间,王洛宜通过学习各地法院先进的审判工作方法、拓展审判思路,累积了大量的审判实践经验。每年审理的案件数都在300件以上,且质量高、上诉率低。
2017年6月,东港市法院成立了诉调对接中心,该中心组建过程中,王洛宜参与了机构设置、民事案件繁简甄别规则及分流规则的研究制定。在该中心正式成立后,王洛宜欣然接受院领导的指派,全身心地推进民事案件繁简分流、诉前调解及简案速裁工作。
王洛宜说,诉调对接是一种新兴的纠纷解决模式,能够有效整合诉调资源,高速便捷化解社会矛盾。该院立案一庭庭长汪官胜告诉记者,在案件分流环节上,王洛宜的努力使大量案件从立案到审结仅历时1个月左右,审判效率大大提升。
因人力紧缺,本该轮值的收案分流工作落在了王洛宜一个人身上,她也成了案件把关分配的第一人。这样一来,她每天不仅要审理分流到自己速裁团队的案件,还要分发其他案件,忙得不可开交。
敬业源自执业初衷
因为工作性质,王洛宜与当事人谈话、做调解、开庭审案,从早说到晚,一刻不能停,每每回到家都会因为嗓子干痛而无法说话。长期的审判工作,使王洛宜患上了慢性咽炎。
她的同事谭林刚到法院工作时,旁听了一起王洛宜审理的土地纠纷案,原告是位上了年纪的农民,对法言法语理解较慢。
为了让原告能听懂,王洛宜对关键用词用语都耐心解释。因庭审耗时很长,其间,王洛宜发现自己发音越来越吃力,声音越来越小,最后竟然失声了。
谭林对记者说:“当时王姐虽然说不出话来,但她没有休庭,而是吃力地对书记员说着话。”
书记员通过看她的口型、听微弱的声音,然后大声地“翻译”给原、被告,转述准确,王洛宜就点点头。这让诉讼双方当事人都非常感动。他们认为法官公正有良心,最后,这个本来难以调解的案件在调解中结案。
2018年,东港市法院诉调中心办理案件3969件,结案3889件,王洛宜个人结案880件,其中以调撤方式结案的占62.5%。
王洛宜说:她始终记得多年前参加省高级人民法院培训时老师说的一句话:“法官要把公正、公平当做一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