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雷锋精神”筑底色 “抚之顺之”引长风 回顾抚顺改革开放40年法治建设之路

来源:辽宁长安网 | 作者:记者 黄硕 | 发布时间: 2018-11-20 09:18

  “给习近平总书记当讲解员,我特别荣幸,也特别激动!”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李强回忆起枫叶正红的那天,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总书记亲切的话语久久回响在我的耳边。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重托,把抚顺雷锋纪念馆办成全国传播雷锋精神的基地,让雷锋精神永世弘扬。”

  “雷锋城”是抚顺市的著名标识,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循着道德与法治建设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历史脉络,我们回望抚顺的40年往昔。

  这里是抚顺,昔日显赫一时的煤都,一座彪炳共和国工业史、曾位列中央直辖市的“黑金之城”。昔日的抚顺绝对堪称是东北所有工业城市里最具代表性的旗帜型、排头兵型的英雄城市。它因煤而起、因油而兴,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甘于奉献的城市却也曾因血脉枯竭而一度举步维艰。

  转型之路何其艰辛!回望滔滔行进的抚顺改革洪流,我们暂且把目光聚焦在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上。40年间,抚顺的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走过了一条曲折却毅行的道路。

今日的抚顺城区

今日抚顺城区

  困局反思 普法建设和软环境建设齐头并进

  改革开放初期,抚顺市资源枯竭的征兆已经充分显现——废弃的矿坑、没落的厂房、荒芜的铁路。当年的抚顺,社会平均工资低,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国企独大、非公经济发展不充分、发展乏力等问题频频凸显。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孪生随行,如何打开困局,迫在眉睫。

  1985年11月2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的通知。自此,“一五”普法规划正式确定下来,一场在亿万人民群众中普及法律常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宏大工程也随即在抚顺这片略显焦灼的土地上铺开。

  1986年起,“一五”普法正式展开。很多人开始逐渐知道了法治的意义和其无比的重要性,抚顺市普法教育,与全国同步,更是与改革开放的推进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阶段的普法活动,都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不断更新。当年在抚顺的大街小巷抑或是田间地头,都能看到政法工作者积极普法的场景。

  时光荏苒,这场普法战役的成绩有目共睹。法治理念得到传播,法治精神也得到弘扬,百姓生活秩序井然。“法治抚顺”真正成为现实。

  2013年,抚顺市矿区人民检察院的青年检察官普法宣讲团成立了。在那里经常有工作人员和失足少年促膝谈心的场面。在对青少年普法过程中,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并建立了明星品牌。5年多来,该宣讲团先后走进50余家院校,累计宣讲200余课时,受益学生达5万余名。

  一座城市有了好的法治环境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经济。1987年12月,抚顺提出要借助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良机,加快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工作,同时改善软环境,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在东北地区,抚顺是率先提出要搞好软环境建设的城市,而软环境建设就是如今的“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

  在资源枯竭的寒风中,法治建设的温馨推进让人们感受到了温暖,发展的凯歌才得以顺利唱响。

  应时而新 全力破除社会行进阻隔点

  抚顺的法治建设走上正轨后,各政法战线开足了马力,开始了探寻创新的平安新路。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已经全面开启,略显躁动的人心让治安工作成为重中之重。抚顺全市两级法院与检察、公安机关密切配合,严厉打击了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再一次为改革肃清了障碍。

  法治之路是永不会满足和停止的,随着经济发展,新型经济案件逐渐增多,1992年,抚顺市顺应形势成立“经济纠纷调解中心”;1995年,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第一、二庭成立,随后,抚顺中院成立赔偿委员会,受理国家赔偿案件,依法保护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那些一度求诉无门的百姓终于找到了“能为自己说话”的地方。

  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执行难”问题逐渐凸显,但困难没有难倒执法的战士,执行工作依旧逐步加强。2000年5月,抚顺中院正式成立执行局,下设执行一、二庭,执行工作全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服务抚顺振兴发展的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公正与效率”已经成为抚顺中院办公大厅最醒目的标语。目前,抚顺中院党组成员已经办结40件执行案件,领办案件124件。大力开展集中清理长期未结执行案件“攻坚行动”“风暴战役”“百日大会战”“假日行动”和“80日攻坚”突击战等。截至目前,全市法院拘留348人、拘传602人、搜查74次,对23人罚款271.6万元,集中强迁腾退12次,发出悬赏令16人次,执结各类案件1000余件。

  对于法治建设来说,创新和改革的脚步必须永不停止。近年来,抚顺市两级法院围绕构建结构合理、权责明晰、公正高效的审判权运行机制,率先在全省法院开展试点改革。全市两级法院重新组建了97个以合议庭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审判团队。院长、庭长全部编入合议庭办理案件,对没有参与审理的案件不再过问把关。

  对于老百姓来说,与“老赖”被整治一样令人高兴的是政务服务改革带来的高效与便捷。

  今年8月30日,在抚顺市公安局户政大厅门前,刚办完新身份证的82岁老人刘继强喜上眉梢。因为他原本以为办起来“麻烦透了”的二代身份证,仅用时几分钟就办完了。这全要靠市公安局户政处自主研发的户籍历史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破解了公安户籍历史档案存放、管理、查询等诸多难题,创建了从管理到服务全程一体化数字管理模式,实现了档案手工管理到计算机管理的历史变革。

  老人回想起十几年前老伴儿过世时需要办理死亡证明而自家户口簿丢失的“悲惨经历”,不无感慨地说道:“现在真是先进多了,以前补办户口簿得排大队,寒冬腊月里人都排到门外去了。”抚顺市公安局户政处处长许英向记者介绍说,全新的户籍历史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充分依托数据库、高清扫描等高科技技术,数据达到了“鲜”“准”“全”的标准,同时也更加注重系统的安全性。查询功能进一步提升,以前查不到的信息如今都能查到了。

  一切从人民出发,一切为人民落脚,为人民服务成为最高准则。

  灯塔引领 雷锋精神成平安建设最足底气

  对于政法工作者来说,精神的鼓舞也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而在抚顺,这股力量来自一个名字——雷锋。

  在抚顺,雷锋的名字是每个人心底最浓烈的骄傲。雷锋和以他命名的精神,用最质朴、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方式,滋养和回报着这里的每一个人,成为城市的名片、精神的灯塔;这精神的源泉,也引领着抚顺平安建设之水不断向前流淌。

  2014年,抚顺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由生产型城市向消费主导型城市转型的发展战略,这意味着抚顺将面临着经济、社会、体制、功能和文化的全面转型。在推动抚顺城市转型的过程中,雷锋精神就是前行的动力之源。而用雷锋精神推进平安抚顺建设是实现这座城市顺利转型、提升城市形象的基础和保障。

  在平安建设中,雷锋精神堪称一把利刃,扫除了无数荆棘,通过深入学习雷锋精神,抚顺人民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准得到大幅提高,全市“活雷锋”的事迹层出不穷,人们不会再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摔倒受伤的老人有人扶起,走丢的孩子也会被人很快送到最近的派出所。

  而事实也证明,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学雷锋,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才能真正把平安建设转化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当然,没有无尽的拼搏也不会有成就。如今的抚顺,和谐平安,而人们如今美好生活的建立,全靠抚顺这支“法治之军”数年的精耕细作、呕心沥血。他们为维护司法公正奉献青春,为服务市场经济发展出力出汗,也成为老百姓心里最大的英雄。其中,那凝聚着几代抚顺检察人心血和汗水的一张张奖状、一颗颗奖章,足以见证雷锋城检察官们的成长与进步。抚顺检察机关曾先后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的包括“全国检察机关人民满意的检察院”在内的15块奖牌、省人民检察院颁发的包括为抚顺市人民检察院“荣记集体二等功”在内的120余块奖牌,和市委、市政府等部门颁发的110余块奖牌,还有上百枚个人二等功勋章。

  210万抚顺人,有很多美丽的梦想,他们期待食品更安全、生态更美好、服务更全面、社会更和谐。而这个梦想正慢慢变成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抚顺市各政法战线坚持把“平安”作为关键任务,让“平安”成为最基本、最普惠的公共产品,让人民群众共享法治社会建设成果,让家园更加美丽安康。让人们的那些美好的梦想保持初放时的安详,是抚顺市政法工作者们永远的奋斗目标,“平安”与“法治”将会像早春的藤蔓相依相存、茂盛生长,抚顺终将成为一座权利有保障、权力受制约、公正可预期的良善之城。

  抚顺之义,旧有“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之解,今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节点,自有新解。抚顺人有了新的期待,每一个抚顺人在顺流改革开放的大河,继续翩然劲帆,抚之人民,顺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