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友
“你是学档案的,知道档案的重要性,你可要发挥骨干作用啊。”“我试试看吧。”“试试不行,干就一定要干好。”“行!”这是省人民检察院办公室档案科科长邓春友刚进检察院时与领导的一段对话,这个“行”字是他的承诺,为了这个承诺,他在档案工作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已经默默工作了30年。
“经过他手的档案,我们都放心”
1984年,邓春友跨进了辽宁大学成为历史系档案专业的一名学生。1988年,班主任找到他:“省检察院,你愿不愿意去?”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邓春友说:“我当时就蒙了,难道天上掉馅饼?没有犹豫,我心里的答案是肯定的。”
省人民检察院档案科每年接收各类档案3000余卷,巨大的工作量让刚迈出校园的邓春友应接不暇。为了不辜负领导和同事们的期望,他从头开始钻研知识,并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取经,还经常去兄弟单位“偷艺”。很快,档案管理的关键点被他烂熟于心,而他没有就此满足,再次开动脑筋,把档案分门别类,逐级划分,争取在需要的时候,能第一时间调出要用的档案。他用自己高效的档案管理办法,让枯燥的档案工作有了新亮点。
“工作是死的,人是活的。”邓春友可不是嘴上说说,为了使归档的档案尽可能完整,他忙碌的身影遍布整个楼道,电话打了一遍又一遍,楼上楼下催了一圈又一圈。“经过他手的档案,我们都放心。”这是领导和同事对邓春友的共识。每一份收上来的档案,邓春友都会一页一页地反复检查、扫描录入,一册一册地装盒,一车一车地入库。
铁打的岗位铁打的兵
档案工作枯燥乏味,30年来,邓春友都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在忙碌。正如邓春友所说,枯燥的工作却不清闲,随时都会有人来查询档案,每年年初最忙的时段,他都要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实在应付不过来,他只能向领导请示临时借人。用邓春友的话说:“这个时候都不敢生病,这里不能没人。”
2000年,省检察院档案工作面临晋升省特级。邓春友每晚工作到九十点钟,周六、日也不休息。加班七八天没什么奇怪的,连续加班七八个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做到了。当时他的儿子才5岁,赶上妻子夜班或值班时,他只能把儿子带到单位,在简易的床铺上,常常是儿子在睡梦中被叫醒,然后和爸爸一起下班回家。
2012年,省检察院综合业务楼搬迁,邓春友清楚地记得当时有文书档案3201卷、14982件,诉讼档案9396卷,录音带88盘,录像带135盘,从登记、打包、装车、入库、上架他都仔细安排,确保无一丢失、损坏。
2013年,省检察院档案工作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迈向整体数字化。多年来的档案都要录入到电脑里,最麻烦的是录音、录像资料转化成光盘必须重新播放一遍,多年囤积的材料要全部转化成光盘,前后连续播放了两个多月。
坚守岗位荣誉等身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论资历,论能力,邓春友都不输给其他人,一开始,他也想过去别的部门发展。领导思量再三,考虑到他是一名专业人才,还是决定由他继续挑起档案工作的担子。就这样,省人民检察院的档案工作一路高歌猛进,多次荣获“优秀集体”“优秀单位”称号;2013年以全省最高分晋升为省特级管理先进单位。邓春友个人也先后被省检察院评为“机关优秀党员”,被省档案局评为“档案先进工作者”和首届“辽宁省十佳档案工作者”,荣获辽宁“五一”奖章,被评为第六届全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被最高检评为“全国检察系统优秀档案员”,被国家档案局评为“全国优秀档案工作者”,并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三等功3次。2013年8月,邓春友还代表省检察院参加了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