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目前,我省列入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共有17个村落。记者将带您走进我省6个中国传统村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传统村落中特有的平安。
—— 名词解释 ——
中国传统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据悉,自2012年我国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有4批4153个村落列入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
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
“戚家军”后裔驻守平安
“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和李家堡乡新堡子村都在长城脚下,是名副其实的‘村在长城下、长城在村中’的中国传统村落。虽然是一个现代的旅游区,但平安建设工作却具有传统特色,他们不仅驻守着长城的平安,也在守卫着自己的平安。”绥中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综治办主任王海军如是说。
近日,记者一行乘车从绥中县出发,一路向西,翻过盘山道,来到了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
迎面一个新修建的灰色牌坊引人注目,这里就是国家级传统村落永安堡乡西沟村立根台屯。
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叶德红说:“这棵古树据说有立根屯时就有了。”
沿着路向立根台屯里面走,两侧是仿长城修建的边石,让人有一种走在长城上的错觉。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叶德红向记者介绍道,400多年前,爱国将领戚继光率领英勇善战的浙江义乌兵,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修建长城,戍守边关。现在,村里居住着850位村民,大多是当年义乌兵的后裔。立根台屯的街道上,来往的人不多,“再过一阵子,到小河口的长城上,可以看见大海,可以看见森林,可以看见城市。这是在其他任何一处长城上无法同时看到的美景。”一位抱着孩子的村民笑着说道。
西沟村由七个村落组成,被列为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的除了立根台屯,还有骆台子、小河口。在立根台屯,村民都姓叶。据介绍,这里只有五六年前发生过一起因地界不清引起的纠纷,从纠纷发生到调解成功仅用了半天的时间。用村里人的话说,大家本就是一家人。
锥子山长城边上就是小河口屯,刘福生就住在这里,据介绍,他的家是西沟村相对保存完好的老房子。据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历经几百年的光阴,现存下来的古民居已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古朴、恬静的西沟村,叶德红每天关注着村民们居住的房屋,一旦有破旧的房屋,他都会在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勘查,需要修缮的,及时上报。叶德红说:“这两年,村里的危房已经进行了改造,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松劲,村民们住得好是平安的大事。”
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
不锁门的新堡子村
“到了九门口水上长城,我们就到了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了。” 果不其然,当记者站在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村口时,放眼望去,九门口水上长城就在眼前。
这里有着“万里长城独一处,九门雄关天下奇”的美誉,经历600余年的风霜洗礼,古色古香的村落被“雕琢”得韵味十足。走进传统村落,发现每个门楼旁都挂着一个新做的带有民宿序号的牌匾,和合居、靠山小院、熙正园、吉顺人家、和善人家……记者观察到,这些民宿的院门,有的大敞四开,有的虚掩着,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村委会主任吴晶带领记者走进了望福大院,原以为需要敲门进院,没想到,关着的门一推就开了。
这个小院居住着村民娄洪春和娄洪国两家人,在记者进院时,家里并没有人。吴晶告诉记者:“村民现在一般都在地里,开春了,大家都在忙着栽树苗,干农活儿。”
正像吴晶说的那样,连续走进几家院落,仅有两家有人在,其他几家都没有人,也没有锁门。
“不锁门是我们这里多年的习惯,我们大家在这里居住就像一家人一样,邻里之间也都会互相照应。”吴晶如是说。
新堡子村村民家洋溢着幸福
和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的村民一样,新堡子村的村民大多都是明代戍守长城的军户后代,村落的古民居、周边风景的传说典故以及村民勤劳朴实精神的传承,成了九门口长城景区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新堡子村里采访,记者在街道上没有看到柴禾垛的踪影,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我们村里,现在所有人家的柴禾垛都在自家地里,也有放在自家院里的,但是很少。这是村里号召,大家伙一起清理的,现在村里的面貌可跟以前不一样了,整洁了,漂亮了,出门看着心里特别舒坦。”
现如今的新堡子村铺上石板路、修缮了房屋、加固了围墙、装上了路灯、通上了水管,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提高。
吴晶告诉记者:“我们村在解放村民思想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在统一思想,整合资源后,形成了公司加农户加投资商合作模式,现在每个人都是景区的股东,每个人都共同参与景区建设。”
这里没有争吵声,取而代之的是村民们忙碌的脚步声。
走在已经磨得发亮的石头路上,村民们向记者发出了邀请:“今年七八月份的时候,再到我们村里来吧,就住我们家的民宿,放心吧,这里很安全,我们的村民都会保护你。”
笑声中,记者感受到,在新堡子村,平安早已无声落户。
朝阳县柳城镇西大杖子村石灰窑沟村民组
淳朴民风铸就一方平安
古树、古井、古建筑……虽然经历了300多年的日晒风吹,这里依然保持着古色古香,每到春天这里更会成为花的海洋,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摄影爱好者。这里就是第三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朝阳县柳城镇西大杖子村石灰窑沟村民组。
近些年,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现在村里只有12户人家22口人。他们守护着古老的村落,守护着彼此之间的情义,也守护着村落里那份传承已久的精神传统,在这里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
行走在石灰窑沟内,记者看到了明清时期的古老房屋,百余年的古井和古树,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这里淳朴的民风。
石灰窑沟村民组入口
今年74岁的老邢是西大杖子村的老村书记,他是土生土长的石灰窑沟人,家中居住的房子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我上七辈都在这里生活,这里村民互相之间多少都有点亲戚,一家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村民间从不发生矛盾纠纷。”老邢对记者说。
2012年的一天,村民王某家突发大火,大火顺着石灰墙串到了驴棚一带。驴棚内有大量的杂草,如果火钻进驴棚,后果不堪设想。在此危急时刻,正在屋内喝茶看电视的老邢隐约听见了王某的呼喊声,便立即跑出门外找来10余名村民合力将火扑灭,成功避免了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老邢的岳母今年已94岁,但思维依旧十分敏捷。她告诉记者,她十分感谢党和政府,是党和政府让她过上了这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石灰窑沟村民的平均年龄为71岁,以前村民们耕种都是用毛驴拉犁杖这种原始的方法。2014年,石灰窑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地补贴每人300元钱,签土地流转合同的60岁以上老人,每年额外补贴1200元。
“现在我们不再耕种了,每天闲来无事就会到古树下的小广场上唱歌跳舞。”老邢对记者说。
苗永军坦言,石灰窑沟是大家公认的平安村民组,数百年延续下来的淳朴民风是他们独有的平安经验,自从平安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曾有多个村来此进行学习,一是都说这里的平安经是独有的,二是无不被这里独特的民风所感染。
下午五点整采访结束,老邢像往常一样提起放着欢快音乐的小音响大步向古树下的小广场走去,听到音乐的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有说有笑地跳起了广场舞。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佛寺村
用民族文化奏响幸福最强音
有人说,生活的幸福指数,从挂在百姓脸上的笑容就可以看出来。在民族村寨的夜晚,在那些尽情舞动着的村民脸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从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佛寺村是一个有300多年历史的蒙古族聚居的传统村落,三面环山,村前一道河流潺潺流过,静谧安宁。村里坐落着雄伟壮观的瑞应寺,佛寺村就是伴随着瑞应寺的建设而兴起的。
阜蒙县佛寺镇综治办主任刘长林对记者说,佛寺村把蒙古族的民族特色与平安建设工作有机结合,正是这里多年来的平安经验。
“我不仅参与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而且从小就生活在佛寺村。”今年54岁的《东蒙香巴拉》作者齐学峰告诉记者,佛寺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文化分不开,与平安更分不开,村民们经常开展各式各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随着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村民间越来越和睦,村子越来越平安。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你把他们当家人,他们就把你当亲人,如今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佛寺村的综治干部白雪梅对记者说。
一次,一位外地游客因不适应东北气候突发高烧,村民立即将其送往了医院,并自掏腰包垫了医药费。几天过后,这位游客痊愈了,硬要塞500元钱给这位村民,但村民却婉言谢绝了,并说,“我们村子一直就有这个习俗,他人有难出手帮忙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雄伟的瑞应寺是佛寺村的标志性建筑
阜新市委政法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佛寺村一直延续下来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对于当前的平安建设工作来说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该村对老一辈尤为尊敬,村内如若出现矛盾纠纷都会主动来找长辈调解,在长辈的劝导下,矛盾纠纷基本都会得到圆满解决。
前不久,一对年轻夫妇因琐事发生争吵,女方吵着要离婚,无奈之下,男方找到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老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下,二人均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归于好,并向老人保证以后遇事定会商量解决,不再轻易提离婚。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一方平安稳定,佛寺村村委会人员还在村部院内建立了民族政策、科普宣传、村务公开等宣传专栏,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每逢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都会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如秧歌表演,歌舞表演、体育比赛、故事会等,以增加节日气氛,促进村民和谐。
“这种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不但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友谊!”谈及此处,佛寺村村民李先生乐呵呵地说。
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村民组
核桃树下和谐村
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村民组既是让人产生乡愁的传统村落,又是坐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
如今的八盘沟可谓夜不闭户,从未发生过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生活在这个小山村里的70户村民家中都有着一棵生长多年的核桃树,他们彼此之间就像核桃的谐音“和”一样,充分展现了他们淳朴善良和睦的民风村貌。
是什么铸就了八盘沟夜不闭户的平安?
记者了解到,八盘沟人造梯田久负盛名,八盘沟能够如此平安和境内的梯田不无关联。八盘沟境内纵横绵延的梯田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一位叫曲振生的硬汉带领八盘沟人扬镐挥锨、手推肩抬、驴驮马拉,披星戴月,修造1000多亩梯田,栽植刺槐、油松、河滩杨柳、果树6000多亩,共有3587道石坝,长约400公里。
在建造梯田的过程中,老一辈的八盘沟人锤炼出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如今的八盘沟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传承着和谐的邻里关系和淳朴的民风。
在唐杖子村部的墙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两块牌匾,“朝阳县法治文化创作演出基地”“朝阳县北四家子乡朝阳社火传习所”。而这也是八盘沟能够如此平安的另一个原因。
朝阳社火又称民间特色秧歌,在朝阳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2008年,朝阳社火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如今,朝阳县社火活动遍布城乡,成为百姓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
如果不是村民告诉记者,记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村落如今已连续举办了22年农民春晚,如今,每年一进腊月村民们就开始自己写剧本,排节目,等着导演进行筛选,而这个导演正是李春军。
李春军告诉记者,农民春晚开办以来,所有的小品节目取材都来源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如今,随着农民春晚的逐年开办,村内不但赌博的乱象没有了,矛盾纠纷没有了,而且大家养成了一家有事多家帮忙的习惯。
前不久,村民徐某打算建一个牛舍,其它村民得知这一信息后,主动来到徐某家帮忙,原本三天的活儿一天全部干完。
这就是八盘沟的文化,亦是平安八盘沟的真实写照。
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
平安建设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位于新宾县中部,因曾是后金第一都城而闻名遐迩,是典型的生态旅游型文明村。
近日,记者走进有着“中华满族第一村”的赫图阿拉村,看到670户村民都在进行多种经营,增收致富。赫图阿拉村党支部书记罗天成告诉记者,这都是平安建设的成果,老百姓安居才能乐业,如今村里人均年纯收入可达1.16万元。
前几年,赫图阿拉村有“三多”,即打架斗殴的多、酗酒赌博的多、告状的多,许多外地游客在这不敢买东西,不敢在这吃和住。现在,通过平安创建的开展,赫图阿拉村的社会治安好了,村容村貌改善了,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心里想的是怎样发家致富。
如今,人们来到新宾旅游,特色民宿是不少游客要体验的项目。在赫图阿拉村的一家农家院里,村民梁桂芝正在打扫卫生。梁桂芝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很多村民利用自家小院自发做起农家乐,但规模小,也没有统一管理,加上村里的治安条件不太好,所以那时的生意一般,“但现在游客一批接一批,大家对这里的特色食宿都很感兴趣,估计这阵子都得忙得停不下来。”
2018年辽宁农庄过大年活动在赫图阿拉村盛大开幕
平安建设的好坏也不单单体现在治安上,在重点人口的关爱上是否加大力度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治水平的标准之一。这里在很久以前就有这样一个习俗,如果夫妻俩没有儿子,可以在外村入赘一名女婿,女婿可以享受与同村村民同等的待遇,但如果出现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就会取消这些待遇,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外村入赘过来的女婿我们都会和他签一份赡养老人的协议,并将这一条纳入了村规民约。”罗天成对记者说。
就是因为这种民族风俗的存在,目前赫图阿拉村几乎没有一个孤寡老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也非常幸福美满。
罗天成还告诉记者,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而这些传统美德在赫图阿拉村一直延续至今,不但促进了邻里和谐,更营造了浓厚的平安氛围。
现在,赫图阿拉村已成为县级文明村,有七星级以上的文明户234户,和谐创建中心户205户。目前,全村的《村民环境整治规划》已经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完成,镇村两级组织正在为赫图阿拉村申报市级文明村。
【后记】
古村犹在 幸福醇浓
清澈的苏子河冰在暖春的艳阳里渐渐消融,这是昔日的“龙兴之地”,不再有剑戟的争鸣,玉米堆在粮仓里、挂在院子里、晒在日光下,清晨有袅袅的炊烟、村口有阵阵的狗吠、斧子劈开木柴闷重的声响在七零八落的时光里……
中国传统村落,10年消失90万个,辽宁省有17个传统村落走进“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它们如今也都是300多岁的“老人”了,抢救传统村落就是在和时间赛跑。而一些被保护下来的传统村落,如何开发和保护,也是摆在面前的棘手问题。但路再难,也要走下去,毕竟,这是能给时光以生命的壮举。
夏季的八盘沟美不胜收
走遍辽宁的几个古村,心情是欣慰的,青砖古木还在,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过着富足幸福的生活。平安建设带给村民们这样的福气,也带给古老的村落朝气。这些传统村落不仅仅是村民们的生存空间,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而文化兴盛激活了古村之魂,平安建设稳固了古村之脉,人心才有了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那些古老的村落,才有了更蓬勃的生命力。
当古老的身体注入新鲜的血液,时代一定会赋予它新的生命和含义。愿那些承载着时光的动人风景,触动更多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