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村规民约就是墙上挂挂,如今,真是管用!”村民王大叔指着村务公开栏上醒目的村规民约,语气里透着由衷的信服。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中三家镇中三家村,这份由村民自己“话事”的村规民约,正悄然改变着村庄的面貌与人心。
村工作人员认真记录村民的意见
村里规矩大家定
“主角儿”就是咱自己
村规民约要真正立得住、行得通,关键得让村民自己说了算。喀左县中三家镇中三家村深谙此道,把制定权实实在在地交到了村民手中。
“线上线下都热闹得很!”村委会委员小李回忆道。线上,村级微信群发起“村规民约金点子”征集,350多名村民七嘴八舌,讨论得热火朝天;线下更不含糊,村民代表大会开了5次,文明实践活动办了11场,“两委”班子带着党员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登门,硬是收集了56条意见。
几番打磨,这份凝聚着全村心血的公约最终成型,涵盖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环境卫生六大方面。“以前是干部定规矩我们听,现在是咱自己定的规矩,当然得遵守!”村民代表赵大姐一脸自豪,这“家门口的规矩”让村民从“旁观者”真正成了乡村治理舞台上的“主角儿”。
好规矩“活”起来
新风吹进大伙心坎里
好规矩立起来,更要让它“活”起来,走进村民的心里头。中三家村在宣传上动足了脑筋,让村规民约不再只是“墙上的画”。
村里主干道的墙绘生动有趣,乡村大舞台的节目寓教于乐,朗朗上口的标语随处可见。村委会工作人员、党员、村民代表和志愿者更是组成了“宣传轻骑兵”,揣着村规民约的小册子,深入村组、坐到农户炕头上,掰开揉碎地讲,让每条每款都明明白白。
“连我闺女都学会了,拍抖音说‘咱村规约好,卫生人人搞’!”村民刘大嫂笑着说。许多像她一样的普通村民自发成了村规民约的“代言人”,用抖音、朋友圈讲述身边的变化,让崇尚文明的新风在小小山村吹遍家家户户的院落门庭。
约出文明新气象
小网格守护大民生
村规民约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村民的行动上。中三家村以公约为抓手,大力推动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吹散陈规陋习。
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党支部书记杜金岳担任理事长。“过去办场喜事,彩礼压得人喘不过气,现在公约提倡‘不要彩礼要幸福’,风气好多了!”杜金岳感慨。村里组织志愿者开展乡风文明宣讲20余场,举办“不要彩礼要幸福”等主题活动15场,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的新风尚“约”进了村民心里。
为了确保公约落地生根,村里还创新推行“村规民约+网格”机制。6名网格长和32名网格员成了行走的“公约守护者”。“遛弯时看见谁家门前乱堆柴草,或者有争吵的苗头,我们马上过去劝一劝,大家也都认这个理。”网格员老陈说。他们不仅及时制止违反公约的行为,更充当“民情前哨”,累计收集民意421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办结环境卫生整治、安全隐患排查等“微实事”582件。
中三家村的村规民约如同一股活水,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末梢神经。当村民真正成为规矩的制定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当网格员成为行走的民情纽带,当陈规陋习被文明新风取代,乡村治理化作了田间地头的整洁小路、邻里之间的和睦笑容,以及村民心头那份日益笃定的认同感——这份由民做主、为民而“约”的力量,正悄然重塑着乡村的肌理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