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的发源地,沈阳市沈河区正用这样的实践,让“两邻”理念在新就业群体中生根发芽,让每一个为生活奔波的人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港湾。
外卖骑手在“善邻商户”——沈河区天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休息
一幅画面
盛夏的沈阳,午后三点的阳光把沈阳市沈河区小西路烤得发烫。外卖骑手袁景志骑着电动车在车流中穿梭,车筐里待配送的奶茶正随着颠簸轻轻晃动。当他拐进药王庙路时,突然猛捏刹车——一位老人提着菜篮正蹒跚过马路。急停的惯性让他膝盖撞到车把,疼得龇牙咧嘴。
抬头的瞬间,正看见潮汕砂锅粥门上那“两邻”标识贴。袁景志便推着车走了过去。老板正端着砂锅出来,见状立刻放下:“这是咋了?快进来歇歇!”
这样的画面,如今在沈阳市沈河区的11个街道已成常态。
一种理念
沈阳市沈河区委社会工作部以“两邻”理念为指引,发动1000家商户构建起一张“暖新网络”。从街头巷尾的便利店到社区里的养老服务中心,那些曾让新就业群体犯难的喝水、如厕、歇脚难题,正被这些散落在城市里的“善邻坐标”温柔化解。
这不是简单的场所开放,而是将民生温度注入城市毛细血管的治理创新,让奔忙的人们在转角处总能遇见一份踏实的温暖。
那抹标识 是盛夏里的清凉约定
因为平时跟街道、社区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对街道、社区很信任,很多沿街商户都欣然同意成为“善邻坐标”。
“呀!什么风把你吹来了?”今年5月末的一天,中午客流高峰期刚过,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维走进潮汕砂锅粥店,店主马老板惊讶地问道。
“有好事!”李维笑着说,“现在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的,大热天送外卖很辛苦。咱们这些商户都挺有爱心的,能不能帮忙给外卖、快递小哥们提供个方便?让这些小哥们想上卫生间的时候能够进来上个厕所,没有活的时候,能进来歇个脚、吹吹风、喝口水、充会电。”
“行,没问题,我们要怎么做?”马老板痛快地应了下来。
找到店门前最显眼的位置,李维把“两邻”标识贴贴在了玻璃门上。
第一个推门进来的是骑手郭亮。那天他送完附近小区的订单,想上个卫生间,盯着那“两邻”标识贴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进店小声问道:“老板,那厕所……”
正在擦桌子的马老板放下手中的抹布指着里面:“直走左拐……”
郭亮感慨道:“以前为了赶时间,再难受都得憋着找公厕。现在瞅见‘两邻’标识就敢放心进去,像回家一样。夏天到了,这些地方也变成了我和同行的‘小据点’。”
现在每天中午,潮汕砂锅粥店总会多几张熟悉的面孔。骑手们进来时会顺手把门口的脚垫挪回原位,老板则在吧台常备着冰镇酸梅汤,谁渴了递过去一杯,不收钱。“都是跑体力活的,”他擦着汗对记者说,“你对他好,他也会替你着想。上次有个小哥看见门口台阶松动了,特意找了块砖垫上,还提醒我修修。”
这种默契在沈河区的街巷里悄悄生长。天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安主任发现,自从挂起“善邻商户”的牌子,每天下午三点,总会有两三个骑手进来歇脚。他们从不碰老人的茶点,只是坐在角落的沙发上眯一会儿,手机响了就轻手轻脚地出去。
“有回张大爷的轮椅卡住了,还是个戴眼镜的小哥帮忙抬出来的。”安主任翻着服务记录笑着说,“我们给他们提供方便,他们也在给社区添暖。”
安“新”举措 让奔波者有处可依
张海东常年累月跑外卖,当被问起身体状况的时候,他说:“我很少主动去医院体检,没有时间,不想花钱,小病挺一挺就过去了。”张海东的情况在很多新就业群体成员身上都有体现,他们工作强度大、作息不规律,却往往忽视健康检查。
现在,沈河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区总工会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体检和健康讲座,全方位对新就业群体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强化“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健康意识。“平时工作太忙,根本没时间检查身体,现在把免费体检服务送到我们身边,真是太方便了!”张海东由衷地感慨道。
这张覆盖健康、托管、出行等十个方面的服务网,是沈河区委社会工作部调研了三个月才织就的。沈河区委社会工作部“两新”工委专职副书记王天思记得第一次开座谈会的情景。
“充电桩太少,满电出去,跑四个小时就见底。”“孩子放学没人接,只能锁在出租屋里。”“有时候跟客户起冲突,都不知道找谁评理。”……王天思在笔记本上记了满满三页:“他们缺的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能接住他们难处的手。”
于是有了“托管安‘新’”——在沈阳车滴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爱心驿站二楼辟出两间房,摆上绘本和积木,下午四点到六点专门照看骑手和网约车司机的孩子。
也有了“法律援‘新’”……
这些举措像一个个支点,慢慢撬起了新就业群体的生活重量。
沿街商户成为“善邻商户”
善意循环 是城市最暖的经络
当新就业群体从城市服务的对象转变为社区治理的共建力量,沈河区“两邻”的光辉真正显现出来。
冯荣博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一张特别的照片:凌晨五点的大街上,他和另外三名骑手正帮着环卫工人铲雪。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我送早单的时候,看见环卫工李大姐一个人在铲路口的冰,车根本过不去。”他点开照片给记者看,“我在骑手群里喊了一声,没想到呼啦啦来了七八个人,半个多小时就把路口清出来了。”
现在他多了个身份——天光社区的兼职网格员。每天送单路过小区时,会留意谁家的阳台花盆放得太靠外,哪家的纱窗破了没修。他说起这个,眼里闪着光,“人家在我最难的时候给我歇脚充电,咱也不能只是接受着好意,有点力就得出点力。”冯荣博朴实的话语流淌着善意的回声,城市温度在施与受的转换中悄然蔓延。
这种转变,王天思都看在眼里。“我们做‘千家商户助解忧’,不只是想给他们提供便利,更想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需要他们,也接纳他们。”窗前,她指着楼下穿梭的外卖车,“你看,当他们开始主动关心这个城市的细枝末节,‘两邻’理念就真正活起来了。”
2022年以来,沈河区打造121个新就业群体“爱心驿站”,内部功能齐全,配备饮水机、桌椅、医药箱、工具箱、雨具、万能充电器等实用工具及设施,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便捷的服务,让新就业群体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拥有了一个安心、温馨的休息场所。
记者手记
采访途中,一位骑手说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以前觉得自己是城市的过客,现在推门进店时,老板娘喊得出我的姓。”从“过客”到“家人”的转变,藏在沈阳市沈河区街头那1000抹“两邻”标识里,也藏在街道、社区工作者们踏破门槛的动员中。?这场 “千家商户助解忧”的实践,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最朴素的“邻里情”,破解了新就业群体的生存痛点。当商户的门为奔波者敞开,当陌生人的善意在街头流转,这座城市便有了更亮丽的风景。毕竟,衡量一座城市的温度,从来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而是看它能否让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找到一处安心歇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