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一村一警务助理”模式已经正式运行三个月,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作为该模式的设计者和经历者,对这个模式有着怎样的体会,听听他们怎么说。
辽中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宋志清:辽中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建立农村警务与基层治理创新融合的为民服务模式,推进“一村一警”改革取得新成效。我们整合正风肃纪监督员、水管员和警务助理,实现“三员融合”,通过选拔聘用,“一村一警务助理”在全区186个行政村全面铺开。我们明确权责清单、规范考核制度、细化运行机制,与“三零”工作室建设完美结合,使警务助理在基础信息采集、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基层的事在基层解决,让“村里人”化身“知心人”,维护辽中区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辽中区副区长、辽中公安分局局长张健:“一村一警务助理”模式正式运行以来,效果凸显: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0件,协助破案30余起,110警情同比下降36.74%。警务助理反诈宣传与“全区党员干部实名包保易受骗群众专项活动”并驾齐驱、相得益彰,今年以来,全区农村地区电诈案件仅立案3起。同时,警务助理常驻村里,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也让公安公信力、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蒲河满族村驻村警务助理田甜(中)入户走访,坐炕头与村民拉家常。李岩 摄
春来自有好花枝,放眼辽中大地,一派春和景明。
对于辽中乡村来说,另一派“春和”正深入人心、抽芽壮枝。
“快春耕了,买种子化肥要留点心。”“最近村里来啥可疑的人没?”“接到陌生电话一定要留个心眼儿。”今年以来,在沈阳市辽中区的田间地头经常出现胸前佩戴着以ZL开头的警号、臂章印有助理两字的“警察蓝”。他们逢人便聊上几句,你一言我一语之间,村里的大事小情就都被搜集上来,安全防范常识也都普及了下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驻村警务助理。
这是辽中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破解农村治理盲点困境,创新打造的新型警务模式。全区186个行政村实现“一村一警务助理”全覆盖,“小助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大作为”。
谈得上话 交得了心
为补齐基层治理短板,解决警力不足问题,去年下半年,辽中区创新推出了融合村屯水管员、正风肃纪监督员、驻村警务助理的“三员融合”模式,在茨榆坨街道等地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于今年1月1日在全区铺开,驻村警务助理全部上岗。依托该模式,沈阳市公安局辽中分局在全区每五个行政村范围内设立中心警务室,派驻一名民警,让农村民警、辅警、警务助理形成“铁三角”,提高乡村见警率、管事率。
由于警务助理就是本村人,信息灵通,成为了民辅警的好助手。他们住在村里,谈得上话、交得了心,工作效果立竿见影。今年以来,驻村警务助理共参与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0件,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332处,基本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组长,我们村有俩人因为租房电费问题产生纠纷,你快来看看吧。”今年3月的一天,辽中区刘二堡镇刘南村驻村警务助理陈帅在走访中得到一条纠纷线索,辖区内一房主将相邻的两个门市其中一间出租,但与租户共用一个电表,交电费时因为缴费比例问题产生矛盾。考虑到双方都是女性,由女性来调解效果会更好,于是陈帅向他的小组长刘二堡镇蒲河满族村驻村警务助理田甜求助。
“大姨,你看这也没多大事儿,就是你少要点,她多交点儿的事。你们之前处得也都挺好的,因为这点小事不值当。”田甜三言两语,就把双方的情绪稳定下来,最终达成大家都满意的缴费比例,一场纠纷顺利化解。
记得了账 办得成事
“警务助理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派出所的警情量明显下降。很多矛盾纠纷在刚刚发生时,驻村警务助理就已经掌握并直接从源头化解了。”辽中公安分局刘二堡派出所所长李大维告诉记者,所里每周都会组织大家开例会,由民警带领辅警和警务助理一起研究工作,并将化解纠纷的过程详细记录,形成台账。
在刘二堡派出所的会议室里,记者看到了这种用黄、橙、红三种颜色区分的台账。“这是分局制定的矛盾纠纷调处‘三色预警’机制,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按照轻重缓急,实行‘三色预警’、一矛一册(策)、专人专管。”李大维介绍道。
一矛一册(策)的“册”,体现在一本本台账上,而“策”则融入到民辅警和警务助理的日常工作中。辽中公安分局社区警务大队大队长郑健向记者介绍道,化解矛盾需要灵活变通。有的需要硬一点,有的则要找找街坊邻居,从内部进行调解。“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为大家调处矛盾纠纷提供了鲜活的‘教材’。”
画得了图 扎得下根
“就在这里,赶紧过去。”在辽中区城郊街道卡北村驻村警务室里,辅警刘强指着“地图”说道。这是他与民警苗青达建立的“电子信息装户图”。不久前,民警接到电诈预警,卡北村一户村民可能正在遭遇网络电信诈骗,但无法联系到该村民。就在这时,刘强想到了“电子信息装户图”,马上就定位到他的住址,成功阻止了一起正在进行的电诈,为群众避免了财产损失。
“电子信息装户图”立了大功,而支撑这个创新举措的关键是基础信息采集。187名驻村警务助理承担了这项基础工作。辽中公安分局城郊派出所所长王瑶告诉记者,自从有了驻村警务助理,基础信息采集工作效率有了大幅提升,信息更新也更加及时,数据赋能乡村治理有了根本保证。
管得住人 稳得住神
这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如何能稳稳扎根并迅速形成“战斗力”?辽中区首先在选人上下功夫。
“我们设定具有一定威望和群众基础,对本村人熟、事熟、地熟等选聘标准,经过广泛宣传,采取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各村初定两至三名候选人。再由属地派出所会同各镇(街)启动联审机制,优中选优,严格把关,按照1:1的比例确定最终人选。”郑健告诉记者,目前共选聘了187名驻村警务助理,平均年龄43.2周岁,其中女性35名。警务助理普遍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全部是一直在村里生活的村民。
人员选定后,辽中公安分局结合工作实际,对全体警务助理进行了业务轮训,并制定了考核细则,从制度上规范管理。同时,还为警务助理颁发了聘书,配发了警服,争取了补助,极大地提升了警务助理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有力地激发了警务助理的工作热情。
记者感言
这次采访,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亲切”。警务助理推门就进屋,上炕就开唠,乡里乡亲沟通起来没压力,大事小情没啥不能说的。许多隐性的矛盾纠纷,就在这炕头的闲聊中被发现、被化解。
辽中区刘二堡镇蒲河满族村党支部书记肇建国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人遇事儿首先不是打110,而是直接找驻村警务助理,老百姓已经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依靠,他们也真正地融入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一村一警务助理”这一因地制宜的创新模式让公安机关的工作触角更加深入到基层,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末梢神经”,把警务阵地前移到村民的家门口,给村村都架上了“望远镜”、装上了“扩音器”、拧紧了“安全阀”,真正打通了乡村治理的“最后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