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退休老干部“扶贫岗”上的新生活——记省法院驻建平县喀喇沁镇朱家窝铺村“第一书记”王民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驻朝阳记者 董楠 | 发布时间: 2020-11-05 10:07

  “我身体不好,一直盼着他退休后带我出去走一走、转一转,没想到单位一个电话,他就跑到几百公里以外驻村去了。”谈起省高级人民法院驻建平县喀喇沁镇朱家窝铺村“第一书记”王民的驻村工作,其妻子无奈地说。

  2017年12月,王民在省法院法警总队政委岗位上正式退休,家人和朋友都认为他终于可以脱离繁忙的工作,好好歇歇了。可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他竟于3个月后前往位于我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朱家窝铺村,一干就是两年多。也正是在王民来的这两年多里,朱家窝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王民,村民们都说,他是一名难得的好书记!

51

王民走访调查养殖户经营情况

  来村之前和来村之后,不变的是责任、是情怀、是忠诚与担当;变的是作风、阅历与能力……投身农村广阔天地,要扎根基层做一名实干家,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中实现人生价值!——摘自王民驻村工作日记

  踏着半尺深的积雪进村

  他立下“要帮村民拔穷根”誓言

  “你都退休了,还驻村干什么,真想不明白你图啥?……工作忙也要注意身体,按时吃饭!”2018年3月的一天深夜,年过花甲的王民在家人的千叮咛万嘱咐下,背上行囊,先乘坐5个半小时火车,又乘坐一个多小时汽车,来到了建平县喀喇沁镇。可是,刚到地方,他就把妻子的叮嘱抛到了脑后。

  那一天,喀喇沁镇刚刚下完一场大雪,地面的积雪足有半尺深。王民听完乡镇工作人员介绍的村内基本情况后,不顾大家劝阻,步行两个多小时,来到了8公里外的朱家窝铺村村部,并在村部门前拍了一张照片。正是从那时起,王民立下誓言,一定要帮助村民拔掉穷根。

  “我都已经退休了,来这里什么都不图,目的就是带领村民致富。”驻村工作正式开始后,王民走遍了村里的家家户户,详细了解村民的思想状况和家庭生活情况。他发现朱家窝铺村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村民思想观念落后;二是种植的农作物分布凌乱且产品单一。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若想带领村民致富,首先就要帮助大家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而要想达到这个效果,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从村民党员入手。为此,王民做足充分准备工作后,为支部党员上了一堂“改变思想观念 立足长远发展”的党课,并号召每名党员做新时代振兴经济的带头人。

  “这堂党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让大家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更让我们大家拧成了一股绳。”朱家窝铺村党支部书记辛鹏祥感慨地说。党员的观念改变了,村民的创新意识上来了,王民用数月时间在各地走访调研,决定以“秋后算账”的方式,在村内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下简称合作社)。这一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

  “现在我们不但不像原来那么辛苦,也不用先支付种子化肥钱,而且每亩地最低多赚200多元。”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之前,每到播种时节,很多贫困户都因为买不起种子和化肥而烦恼不已。合作社成立后,专门将32户贫困户纳入其中,村委会先垫付相关费用进行统一机械化种植,待秋收后再将扣除费用后的钱发放给村民,这是以前多数村民想也不敢想的。

  调研后就领着村民干

  他的一个个致富想法在这里实现

  朱家窝铺村地处我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丹锡高速公路及其出口、锦赤线公路均横穿该村,交通十分便利。与此同时,距该村不远处的赤峰市敖汉旗有一处温泉,吸引许多游客。为此,王民有了通过发展壮大村内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带领村民致富的想法。

  王民告诉记者,之前该村村民多以养猪为主,他在充分调研后发现,一是养猪利润并不稳定,二是该村养殖业并不规范。为了让村民的收入稳定,王民第一时间向村民党员讲解了规范化养殖的做法,并提出了号召群众养牛的建议。村民党员了解情况后,积极响应王民的建议,带头养牛,并取得了良好效益。

  “村民党员养牛赚钱后,我们也开始往这方面使劲儿,现在我们村养牛的越来越多了,大家是真见到了实惠。”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期间,王民还积极与某企业协调,不但派出专业人员对养殖户进行指导,还为养殖户提供廉价高质的饲料,并解决了养殖户的销路问题,真正使养殖户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

  “我们这里有个著名的小吃叫做排骨炖鸡,如果我们采取优质食材,再到敖汉旗进行宣传,各家饭店的效益一定比现在还好。”考虑到这一点后,王民一方面与各家饭店协商,将肉食鸡换为笨鸡,另一方面和村工作人员前往敖汉旗对该村排骨炖鸡进行宣传。不久后,该村10余家排骨炖鸡饭店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地顾客。

  此外,王民还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村内汽车修理、酿酒等行业进行指导,进一步提升了各商户的经营效益。商户生意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的商户开始招聘本村员工,进一步缓解了本村人员的就业压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如今,该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村民的幸福指数得到了大幅提升。

  住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家”

  他却为村里的“大家”操碎了心

  “夏天还好,冬天有时真的有点冷!”采访期间,记者来到了朱家窝铺村村委会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房间内除了一个火炕,一个微型厨房和一些日常用品,并无其它家用设施,而这里就是王民在建平县的“家”。

  “王书记是为了方便工作,要不然他完全可以有更好的住宿条件。”采访中,辛鹏祥拿出了王民刚到村里时的照片,照片中的王民虽已年过花甲,但依旧神采奕奕,可是经过两年多的驻村工作后,他明显苍老了许多。按辛鹏祥的话说,“这两年他为村民操碎了心。”

  之前,朱家窝铺村有一个桥洞,桥洞下方的道路是村民通往庄稼地的必经之路。但因施工问题,每到雨季这条路便会出现大量积水,导致村民无法通行。为此,村民们经常与相关单位产生纠纷,但事情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王民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最终成功在该桥洞下方修建了一条硬化田间作业道路,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

  还有一次,王民在走访中发现,该村一位75岁的老大娘郁郁寡欢。经询问得知,老人身体状况不佳,房屋损坏后,5个孩子都不愿意出钱帮其维修房屋,导致老人经常以泪洗面。

  “王书记,你可不能不管我啊,你要不管我,我可真没法活了。”那一天老人紧紧地握着王民的手久久不放,一直重复着这一句话。

  “您先别哭,尽快把孩子们喊过来,他们要是不管,我自己掏钱给你修。”不久后,老人将几个孩子叫回了家中,王民当着老人孩子们的面,将之前对老人说的话又说了一遍。5个孩子当即表示,愿意一人出1000元帮助母亲维修房屋。随后,王民又就老人与孩子们的矛盾进行了调解,最终使一家人重归于好。

  如今,在朱家窝铺村村民眼中,王民是名副其实的“王帮办”,有难事找王民准能得到妥善解决。

  “虽然王书记能力强,办实事,但我们现在遇到一些事能不麻烦他就不麻烦他了,毕竟他都60多岁了,看他每天东奔西走的样子,我们也心疼。”谈起王民,村民张大哥如是说。

  “他回家就像串门儿,我感觉村里才是他的家。”王民妻子坦言,王民驻村工作两年多以来,回家的次数少之又少,别人是在外面工作惦记家里,他是回到家里惦记村民,恨不得第二天就跑回去。

  王民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参军入伍,之后又进入法院系统工作,责任和奉献二词早已深深地刻在了他的骨子里。按照王民的话说,干一行就得爱一行,爱一行就得精一行。正因如此,他无论身处何地,都无时无刻不在惦记心中的这帮“穷亲戚”。即便是孩子专门从上海给他邮寄的食品和物品,只要他感到村民更加需要,向来不假思索,双手奉上。

  “我们村有3户贫困户,其中一户家里有一对上大学的双胞胎学生,另外两户各有一个上高中的学生,王书记得知他们难以支付学费后,亲自协调沈抚新区相关单位,资助两名大学生每人每年3000元,资助两名高中生每人每年2000元,一直到几个孩子毕业。”朱家窝铺村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村民的话说,王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后记

  两年的驻村工作,王民的足迹踏遍了村内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不但帮助村民拔掉了穷根,奔向致富路,更用那一箩筐的好事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事实证明,年过花甲的王民,真正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初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