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口述雷锋生命最后的时光片段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杨清林 | 发布时间: 2019-04-12 12:00

  编者按

  辽宁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雷锋”,这个用青春凝结、以热血铸成的名字依然温暖着我们,他的事迹依然照耀着每个人前行的方向。

  3月底到4月初,沈阳市雷锋精神研究会会长曲静陪同本报记者重走雷锋路,寻访雷锋生命最后留在沈阳北部、铁岭县横道河子镇的珍贵片段。

一次谋面  一回交往  一生记忆

口述雷锋生命最后的时光片段

  在雷锋生命中最后六个月的时间里,他与战友一直跟随解放军某团后勤器材处,配属施工部队进行建设原沈阳市战备指挥中心的任务,直至1962年8月15日在抚顺牺牲。当时在一线施工的全团各分队驻扎在沈阳市新城子区望滨公社周边各村庄,而雷锋所在的班随后勤器材处驻扎在距离工地5公里的铁岭市铁岭县横道河子公社下石碑山村。下石碑山村是沈阳、抚顺、铁岭三市的交界处,现归铁岭县横道河子镇管辖。 

  1962年2月,雷锋所在的部队进驻铁岭县横道河子镇下石碑山村,给全团的施工部队运送给养、机械器材等,执行保障后勤运输任务。从抚顺到铁岭,再到沈阳,执行任务之余,他在各村庄与群众相处得非常愉快,记者的采访就是从寻找当年与雷锋接触过的村民开始的。

  雷锋牺牲经过:1962年8月15日8时,雷锋与战友乔安山驾车回到驻地准备去洗车,雷锋下车指挥倒车,突然车轮打滑,碰倒了一根电线杆,这根电线杆打到了雷锋的左太阳穴上,雷锋当即昏迷过去,后经抢救无效,于当日12时5分不幸去世,年仅22岁。

  红带沟的回忆

  做岩石之松,不做河旁之柳

  采访人物:常庆仕(78岁)  沈阳市浑南区望滨镇(原望滨镇归新城子区管辖,现在划归浑南区)红带沟村村民。雷锋随部队进行生产建设,驻扎望滨公社周边村庄时,常庆仕家被选作部队伙房,雷锋经常到常庆仕家吃饭。

  采访缘起:雷锋在生命中最后的岁月里,留下18则感人的故事和39篇日记,其中1962年3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就是对红带沟村里一株千年古松的感悟。

51

常庆仕(左二)回忆和雷锋相处的往事  郝洪伟  摄

  口述实录

  我家很穷,租住地主家一个大院子的西厢房,两间,南北炕,院里总共住了八户人家。后来政府分地主的房子给农民,我家就分得了租住的那两间西厢房。

  在我二十岁那年,有部队到我们这一带搞测量,做挖山洞准备。红带沟村就住进了部队战士,我家被选作伙房,司务长和几个士兵就住我家。部队战士还挖了菜窖,储存白菜、萝卜、土豆。那时的我就在伙房帮忙。当时我家里生活很困难,经常吃苞米面汤就点咸菜,司务长对我妈说:“大娘,你们别做饭了,跟我们一块吃吧。”

  雷锋是汽车兵,往工地送锹、镐、钢钎,都是开山洞用的,三天两头来吃顿午饭。他头一次来我家时,我正忙着弄菜,看见一个个头不高的“小兵”,就问司务长:“他是谁呀?”司务长说叫雷锋。我那时候就认识了雷锋。

  雷锋对谁都笑呵呵的,闲不住,见着活就干。我们住的大院到处堆着木头,脏得很,雷锋来了就扫院子。可谁家都没有竹扫帚,他就拿杏树条子扎了一把扫帚,收拾院里的垃圾。我们院子大呀!八户人家得堆放多少东西呢,多少年没人收拾了。雷锋有空就来扫院子,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打扫干净。雷锋刚来的时候,除了扫院子,就给我们各家挑水。

  我妈那时候五十多岁,看雷锋勤快,就和他唠嗑。“你叫啥呀?”“别这么累呀,活儿干不完啊。”雷锋对老人家非常有礼貌。有一次,和雷锋一起出任务的乔安山在途中轧死老乡一只鸭子,是附近大队老田家的。雷锋把死鸭子送到老田家,老田太太张嘴要雷锋赔两元钱。雷锋说等完成任务一定回来赔偿。到了晌午,雷锋匆忙吃了口饭,就说得到老田家,要赶紧给人家赔礼道歉去。我妈一听是老田家的事,就把雷锋叫过来说:“小伙子,那老太太可不讲理了。你认老田太太当干妈,她一高兴,就不要钱了。”我家和老田家做过东西屋邻居,我妈说得一点不假。雷锋来到老田家里,还是按照当时的要求赔偿了两元钱。

  我印象最深的是雷锋的节俭。他的棉袄后背、肩头都是补丁,他自己补的,针脚大,很显眼。雷锋经常给各家挑水,他个子矮,挑满满两水筲水,走起来水筲底着地,水就溅出来了,把鞋都弄湿了。我妈说,快点把鞋脱下来烤烤,雷锋说没事。我妈从灶坑里扒出点火灰,让他烤烤鞋。等雷锋脱下鞋,我妈吓一跳,雷锋的袜子补丁摞补丁的,我妈看着可心疼坏了。

  部队撤离时,司务长和战士们商量着给我家留点纪念。司务长给我们一面镜子,用红铅油写着留念的话,还有一对石膏做的和平鸽,其中一个上面有战士们的签名。只可惜镜子在搬家中摔碎了,有雷锋签名的和平鸽也摔碎了。雷锋的饭盒当时留在我们家了,是圆的,可惜后来也寻不见了。

  房身沟的回忆

  淳朴民风,一种精神的传承

  采访人物:刘忠勤(72岁)、刘忠喜(71岁)、高利友(69岁)  沈阳市浑南区望滨镇房身沟村的几位村民。

  采访缘起:从1961年起,雷锋所在的部队在房身沟山里施工,第二年春天,雷锋负责开车往这个工地送给养和工具。采访中,如今的房身沟村党支部书记徐成仁告诉记者,受雷锋精神影响,房身沟村民风淳朴,大家和睦相处。雷锋精神孕育淳朴民风,房身沟是完美的例证。

52

房身沟村几位老人回忆雷锋  郝洪伟 摄

  口述实录

  刘忠勤:我家院儿不大,有三间房、四口人,部队连部就设在我家,住着卫生员、文教员、器材员等,一共五个战士。我当时十四五岁,有一天下雨,雷锋送完工具到我家院里,连长喊:“小雷子,下雨了到连部休息一会儿!”雷锋就进屋了,那是我唯一一次近距离接触雷锋。

  那个年代,我们警惕性都很高。有个手艺人路过房身沟时,非要在我们家寻宿,我妈知道连部在我家,不能留外人借宿,好说歹说把他劝走了。不一会儿,连部接到电话,找一个路过的手艺人。部队接到命令到处搜索,最后雷锋在下石碑山把他抓住了。该手艺人是个特务,身上有个小本子,记的全是部队驻扎情况。

  部队离开之后,有一次一名记者住进我家,我看他带来的报纸报道了雷锋事迹,才知道雷锋后来的事!

  刘忠喜:我家有四间房子,非常宽敞,连队的伙房设在我家,那次施工历时两年时间。雷锋不常来我家吃饭,因为不熟,我们见面不怎么说话。雷锋特别勤快,虽然来我家次数不多,见啥活都抢着干,赶上阴天下雨,就帮我妈往屋里抱柴禾。

  我们家家都住有部队战士,晚上部队放电影,在放故事片之前都放一段短片,就是讲雷锋的故事,有时候他和我们一起看,我觉得雷锋真了不起。

  高利友:我那时十一二岁,雷锋个子不高,他特别招小孩儿喜欢,经常有一群孩子围着他转。我和几个小伙伴都和雷锋玩过。有时候卸完车没什么事,看见我们弹玻璃球,他就过来看。我的一个小伙伴喜欢汽车,雷锋就抱他进驾驶室,给他讲汽车的故事。

  下石碑山的记忆

  亲眼见证“雷锋雨中送大嫂回家”

  采访人物:艾荣普(81岁)  铁岭县横道河子镇下石碑山村村民。

  采访缘起:雷锋生命最后的六个月大部分时间住在艾荣普家。艾荣普至今保留着雷锋送他的照片、雷锋写日记用的小炕桌和雷锋用过的农具。

53

艾荣普(左)讲述雷锋旧事  郝洪伟 摄

  口述实录

  1961年我中学毕业,报名当兵,体检没问题,政审时大队书记说我家成分不好,不能当兵。我很苦恼。1962年2月26日,部队进驻下石碑山村。雷锋起初被安排住在李维国家,老李家有九口子人,平常就够挤的了,再加上几个战士,就住不下了。部队上就把乔安山和雷锋安排住进我家。

  安放好行李,雷锋发觉我情绪不对,就问我“为什么愁眉苦脸?”我就把当兵的事跟他说了。雷锋说,一个人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靠努力走好自己的路。做好今后的事,会有个好前程的。睡在一个炕上的第一个夜晚,我和雷锋就成了好朋友。我和雷锋、乔安山朝夕相处好几个月,乔安山在炕头,我在中间儿,雷锋睡炕梢。雷锋处处都为别人着想,炕梢多凉啊!他却主动要求睡那里。从雷锋身上,我看到了光明的力量。他很乐观,爱说爱笑爱唱歌,我跟他学会了许多歌曲。他和乔安山还帮我开了一片小荒地。受雷锋的影响,我变得开朗了,也想开了,我这辈子当不上兵,将来有了儿子一定让他当兵。

  部队纪律很严,有时候半夜紧急集合拉练,雷锋和乔安山摸黑穿衣服打行李,我要点灯,他们说不行,这是纪律。回来时,我看他俩脚都磨出泡了,心疼啊!连忙给他们烧洗脚水。雷锋很勤奋,常常是点着油灯学习、写日记。有时候应邀外出作报告,回来已经很晚了,仍然坚持读书。

  我曾亲眼见证雷锋冒雨送大嫂回家。那天早起就开始下大雨,后晌时雨小了,下午,从东边走过来一位大嫂,身上背着俩包,怀里抱个孩子,手里还领个孩子。当时我和雷锋正在家前边,大嫂走不动了,我问:“你从哪来呀?”她说从哈尔滨回来,家在沈阳新城子樟子沟,孩子小的四岁,大的六岁。我说:“你下车下早了。”雷锋见大嫂那着急的样子,从铁岭县横道河子镇到樟子沟还得5公里,就和首长请示,要送大嫂一程。首长同意了。雷锋把大嫂的两个包挎在自己身上,抱起大一点的孩子,送大嫂回樟子沟,他回来时太阳已经落山了。

  我终生不忘1962年8月15日那天。头天晚上,乔安山和雷锋回来挺早,天刚黑就睡下了,雷锋没有看书、写日记。当天早上起来,乔安山先去吃饭了,我要去割草,雷锋还睡着。军人服务社的唐会计过来找雷锋,让他去出车。我进屋摇醒雷锋,他说有些不舒服,但还是起来洗脸刷牙,到伙房吃饭,不一会儿回来了。我说“开车注意安全”。

  雷锋走后,我上山割草,等回到家,我姐过来了,见到我说雷锋出车祸了,当时我的心情十分悲痛,如今依然忘不了当时的那种感觉!

  雷锋改变了我,帮我打开了心结,他给我的内心洒满阳光。

  采访后记

  雷锋山,雷锋洞,雷锋树,雷锋田,重走雷锋路,记者采访到众多与雷锋有过接触的人,感受到更深的雷锋精神。他们回忆时,仿佛事情就发生在昨天,好像雷锋没有走,还在我们中间。

  传播雷锋故事,传唱雷锋赞歌,传承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时代的旗帜,雷锋精神是红色基因,雷锋精神已成为一座丰碑。雷锋精神,是我们永恒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