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昨夜的,昨夜的星辰——追忆我省政法战线上的七名逝者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杨清林 | 发布时间: 2019-04-04 10:46

爱是不变的星辰  爱是永恒的星辰  绝不会在银河中坠落

  编者按

  又是一年清明时,在沉浸对逝者的追忆时,记者翻开采访本,金锡盛、郭春来、吴旭芒、谭彦、方程、许福庆、王吉龙,这七个人的名字跃然纸上。他们的逝去,留下的是遗憾,却值得永久追忆。

  他们的名字灿若星辰,在我省政法战线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

  每从雄辩见运筹

  金锡盛——新时期中国律师制度的奠基者

  2003年10月20日,金锡盛律师在准备开庭的过程中,不幸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逝世,时年54岁。金锡盛律师的离去,是辽沈律师界的重大损失。

  1979年,我国恢复律师制度,在沈阳市委高教部工作的金锡盛被派到沈阳市法律顾问处当律师,与法律结下了一生之缘。律师生涯中,他成功办理了2000余件各类法律事务,为100多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

  金锡盛从事律师职业20余年,创造了中国律师界的诸多第一:1981年,他在全国首创国家大型企业法律顾问业务;1986年,他与其他律师一起,首次在全国组建了律师顾问团,为企业提供综合法律服务,由此带动全国律师行业五项业务的全面展开;1987年,他探索律师分配制度改革,在律师中实行效益工资制,引发了全国各律师事务所在管理体制上的深刻变革。金锡盛先后多次受沈阳市政府各委办局及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参与经济建设重大决策的论证研究,起到了法律参谋和顾问的作用。

  金锡盛曾被评为省司法系统“十大优秀执法标兵”、沈阳市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两届荣获沈阳市优秀专家称号及全国十佳律师提名奖,获评辽宁省十佳律师之一,曾被选为辽宁省及沈阳市人大代表。

  苟利国家生死以

  郭春来——受命起诉日本战犯的检察人

郭春来

郭春来

  2016年8月,90岁的郭春来因病在沈阳去世。

  2005年,本报编辑部打造“历史不能忘记”系列报道,记者专门采访过省人民检察院离休干部郭春来。这位在检察战线工作一辈子的老检察人,在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上,代表国家和人民起诉日本战犯。

  1956年6月9日8时30分,沈阳特别军事法庭开庭,对铃木启久等主要战犯进行审判。这是当时发生在中国大地上令世界瞩目的大事件。

  记者清楚地记得采访郭春来时,他的讲述:“参与当时审判的工作人员,都是从全国各地抽调上来的业务骨干,一共有350多人。从案件的侦讯到审判结束,一共用了3年的时间。”

  郭春来作为审讯员,负责7名伪满系统战犯的侦讯。“移交969名战犯时,只有5112页的个人档案,记录他们的职务、年龄和姓名,除此之外,什么材料都没有。那时候工作非常紧张,两三天就睡一会儿觉。”郭春来说,正是凭着这股子精神,1955年初,卷宗正式形成了,交付审判的45人所犯罪行190项,支持起诉的证据4079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制作起诉书,聘请法律专家、文字专家严格把关。1955年10月,所有法律文书制作完毕。

  “审判日本战犯是国家历史,应该让中国人都知道!”这是当时采访结束时,老人说的一句话。

  山不矜高自及天

  吴旭芒——一生桃李满天下

  2009年11月,中国刑警学院足迹检验专家吴旭芒逝世,他的学术专著《足迹学》启迪了众多警界学子。在他50余年的工作生涯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使他从一名普通的公安民警成为著名痕检专家和足迹检验专家。

  记者在2001年采访过吴旭芒,那年他已经70多岁了,操浓重的湖北口音,讲述自己的足迹检验经历。

  有一届干训班的学员全是来自基层的科、队、所长,他们战斗在公安前沿阵地,早听说过吴旭芒教授的大名,听说吴旭芒根据脚印就能说出身高、年龄,都想眼见为实。他们就想个法子来考吴教授。一个女生主动提出要背一名男学员走一圈,让吴教授鉴定一下足迹,随后真的背起男学员走了几圈,然后大家一起请来吴教授。

  吴旭芒认真地观察留在地上的足迹,足迹踩得深,看似负重物行走,鞋印比较小,由此判断是女性背着重物行走。但步幅步态不规矩,且左右摇摆,说明她背的重物是活体,重量超过她本身,有了这些判断,吴旭芒心里有数了。他环视一下,缓缓地说:“留下足迹的人在28岁左右,身高1.7米,是女性,她背的男人不是她丈夫或者其他亲人!”话音刚落,学员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他们由衷地佩服吴教授,他果然名不虚传!

  虽然是著名专家,但吴旭芒一生俭朴,一件皮夹克穿了很多年,一生桃李满天下,他已满足。

  宁作劲松迎雪挺

  谭彦——以全情工作与病魔抗争

谭彦

谭彦

  2004年11月28日10时45分,在与病魔顽强地抗争了十几年后,年仅44岁的谭彦带着对亲人的无限眷恋、对审判事业的无限热爱,永远地离开了大家。

  谭彦1960年出生在吉林省集安市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1981年考入吉林大学法律系。1985年7月大学毕业后,谭彦主动放弃市区优裕的生活环境,志愿到刚刚起步、条件比较艰苦的大连开发区人民法院工作。

  1989年,他被诊断患有纤细空洞性肺结核。面对医生“必须长期全休治疗,否则最多能活5年”的忠告,他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进行抗争,用更加忘我的工作实践自己“活着就要工作,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的誓言。1993—1994年,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他审理案件108件,高出全院人均审案件数44%,结案105件,高出全院人均结案50%,两项工作指标都名列全院第一,而且无一发回改判。

  1996年6月7日,新华社记者的报道《法官谭彦身患绝症七年 坚持秉公执法为民办案》发表。谭彦的先进事迹展现出的人民法官秉公执法、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感动了无数读者。

  2004年11月21日,由于气管被切开几个月来都发不出声音,谭彦让守候在身旁的妻子贾丽娜拿来写字板,干瘦无力的手颤抖着,豆大的汗珠刷刷滚落,每写一个字都拼尽心力:“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关怀,作为法官,清廉如水是立身之本,秉公执法是生命之魂,枉法裁判是天大的耻辱!”经过一次昏迷后,谭彦再次提起笔来:“我此生有三大遗憾:一是为党作的贡献太少;二是给亲人的关心太少;三是没有读完研究生。”11月25日,谭彦满含深情地写道:“是党和组织给了我多次生命。”

  “我是一名普通法官,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荣誉,心中时常不安。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矢志将青春年华献给党的事业,只叹身患重病,壮志难酬……”这是谭彦的遗言,也是这位“铁法官”的心声。

  44年的人生固然短暂,谭彦却谱写了一曲不朽的生命赞歌,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

  甘为烛炬尽燃烧

  方程——把生命交给了百姓

方程

方程

  2011年1月19日夜晚,原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一庭庭长方程,办案中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年仅42岁便永远地离开了他白发苍苍的父母、肝肠寸断的妻儿和深深眷恋的审判岗位。

  每次回看方程的事迹,记者总是泪欲潸然。

  方程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家贫,方程靠打干柴、捡牛粪换学费,凭着一股不服输、不怕苦的劲儿,他考上了大学,成为全村的骄傲。

  每次下乡办案,老百姓都爱与他亲近,听他讲案子。老百姓说:“方法官讲法,我们能听懂!”方程是公认的“调解高手”。同事们常说,在他那儿,调解已经成为一门艺术。他说:“判决一件案件不困难,化解矛盾、定分止争才是真本事。”

  2011年1月25日,方程去世后的第六天,一位当事人把电话打到了连山区法院:“说好了这两天电话联系,可总也联系不上。请您转告方庭长一声,我大侄子已经主动向我赔礼道歉了……”

  原来,这位当事人和侄子发生矛盾,大打出手,闹到法院。事情不大,由于面子问题,法院几次调解均未成功,案件承办人准备一判了之。但是,为了避免这对叔侄“打一次官司,结一世冤仇”,方程一连打好几个电话找被告:“这个案子咱们抛开起因、对错,你说咱们作为晚辈,向老辈低个头赔个不是有什么丢份儿的呢……”真诚最终唤醒了亲情,被告主动找到叔叔认错、赔礼。至此,一起剑拔弩张的纠纷最终化解于无形。但是,方程没能看到这对叔侄和睦如初的一幕……

  仔细看来无别色

  许福庆——“我只是个认真的人”

许福庆

许福庆

  2017年5月25日,中国第一代行政审判法官,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行政审判庭庭长许福庆因病在沈阳去世,享年52岁。

  许福庆自称“我只是个认真的人”,凭着这股劲儿,他参与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审判工作的意见》的起草工作,参加了最高人民法院《国家赔偿法》修改小组,参与《国家赔偿法法院修改稿》的起草工作。他还留下了《行政诉讼程序要点精释与裁判依据》等专著与《论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在“官”与“民”的纠纷中判明是非,方方面面的压力不少,受到的误解也很多。但是,许福庆说:“我真的没有遇过这样的事情。来到我这里了解案件情况的人,也都抱着尊重的态度。”

  在许福庆参评辽宁省社科联专家库的资料上,有一组数字:2000年以来,他为行政执法人员讲授行政诉讼法和行政执法有关问题40余次,听课人数在5000人次以上。这些数字不包含他为系统内人员进行的专业培训。许福庆用自己的专业获得了认可与尊重,用不倦怠的求索寻找行政审判工作的突破口,更用自己的执著推动着全省依法行政工作的进步。

  立身行道终至臻

  王吉龙——牺牲时双手紧抱办案材料

为英雄送行

送别王吉龙时的情景

  2016年6月22日上午,本溪市公安局溪湖分局刑警大队民警王吉龙在前往海城市侦办一起跨6省15市特大诈骗案时,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牺牲时年仅27岁,而怀孕的妻子还有十几天就到预产期了。

  2012年,王吉龙从警校毕业,到本溪市公安局溪湖分局彩屯派出所工作。因为工作优秀,王吉龙当年就获得了所里唯一一个嘉奖。2013年5月,王吉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6年5月23日是他的第27个生日,当天,他在本溪市公安局执行看守任务一天一夜。5月24日8时结束看守后立即参加“5·23”跨6省15市诈骗案侦破,一个星期里,他抓获嫌疑人3人,制作讯问笔录5个。6月4日,又到丹东市查找“5·23”案件被害人,核实被害人2人,涉案价值10多万元。6月9日,参加追捕本溪连山关杀人案嫌疑人。6月12日晚,又参与抓获贩毒嫌疑人3人、吸毒人员12人,扣押毒品1000多克。6月15日,他远赴山东,寻访“5·23”案件被害人,调查取证。

  6月22日7时许,王吉龙和战友吴塑出门了。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两个人的心情很轻松,因为这次不是去抓嫌疑人,而是去海城市找被害人取证,然而意外却降临了。8时40分,在辽阳境内纱帽山隧道出口,一辆高速公路作业车刚出隧道突然左转横在公路上,被前方大车挡住视线的吴塑来不及刹车,撞了上去……头、胸多处受伤的王吉龙经抢救无效牺牲,吴塑也多处骨折。

  被救出时,坐在副驾驶位置的王吉龙双手还紧紧抱着办案材料。

  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王吉龙只回家6次,正常下班回家只有1次。

  他像一颗流星,生命虽然短暂,却燃烧着走完全程。

  后记:深深致敬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一篇墓志铭,同样也适用于为了事业燃烧生命至最后一刻的他们。他们为人民、为社会如春蚕、如蜡炬般奉献自己的生命,真真正正践行了人民高于一切的宗旨,而后来者,继承这种精神,以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