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自家果树因周围邻居为耕地喷洒封闭除草剂造成损失,果农张某将三名施用农药的邻居诉至北镇市人民法院常兴店人民法庭。案件涉及到多名被告,责任到底该如何划分?案件审理该如何推进?承办法官精准高效开展调解工作,最终“化干戈为玉帛”,让“果树之伤”不成为人心之伤。
办案人:陈国鹏
职务:北镇市人民法院常兴店人民法庭庭长
2025年春耕时节,北镇市常兴店镇某村上演了一场因农药而起的邻里风波。村民傅某、杨某、徐某在自家耕地喷洒封闭除草剂后,毗邻的张某家梨树出现枝干发黑、叶片枯死的情况,直接导致减产。张某与三人协商无果,矛盾不断升级,从口角争执演变为肢体冲突,无奈之下,张某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案件立案后,我第一时间与法官助理前往涉案农田实地勘查。经研判,因果关系认定与邻里关系调和成为化解此案的关键。
理清思路后,我迅速推进调解工作,充分发挥联动机制优势,联系该村书记共同参与调解,并从三方面展开沟通。在法律事实层面,明确三名被告均有喷洒农药行为,张某果树地与三人耕地毗邻,结合喷洒当天的天气风向、喷洒后双方田地荒草枯死等情况,可认定果树受损由农药导致的可能性极高。在诉讼成本层面,指出因三名被告使用的农药不同,若要确定具体侵权方,需启动鉴定程序,而鉴定产生的金钱与时间成本较高,会进一步扩大各方损失。在邻里关系层面,强调双方并无额外获利意图,化解矛盾、赔偿损失、恢复正常邻里生产生活关系才是大家的共同目标。
经过十多天的耐心调解与释法说理,三名被告终于认清事件背后的法律关系与司法逻辑,明白在自家耕地喷洒农药也需避免损害他人权益。最终,在法官的见证下,四名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傅某、杨某、徐某同意向张某支付合理赔偿。更值得欣慰的是,三名被告承诺,日后喷洒封闭除草剂前,会主动与周围邻居沟通,做好物理遮挡、改进喷洒方式、采取预防措施,杜绝类似纠纷再次发生。这场春耕纠纷的化解,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修复了邻里关系,为乡村和谐稳定注入了司法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