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活力领航 向“新”而进——解读鞍山铁西区法院审判队伍的“乘数效应”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盛佳欢 本报记者 马琳 | 发布时间: 2025-04-10 09:48

  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队伍为本,基层是根。

  鞍山市铁西区人民法院审判业务一线人员本科学历以上21人、硕士学历以上9人,中青年占比员额法官总人数86.67%。

  自去年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组建以来,通过机构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司法服务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促进系列涉民生案件“双赢”,锻造复合型队伍,在鞍山法院的庭审优质化改革与实践中释放出更大的活力……

123

青年干警分享调研心得

  ·声音·

  一体抓实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只有在理念上转变、在管理上加强、在质效上提升,才能把上级法院的工作部署真正做到、做实、做出成效。

  ——鞍山市铁西区人民法院院长 尤学军

  大局

  精准对接“宠物经济”

  ·典案回顾·

  “这狗接回家不到4个小时就死了,你们必须退一赔三!”

  在鞍山市铁西区人民法院达道湾人民法庭内,作为原告的中年男子十分激动。被告鞍山经济开发区某宠物店老板立刻回击:“你把狗带走的时候,塞进密不透风的帆布袋,根本不是常温转运……”

  “原告,你经过检查,认可犬只状态才将犬只取走。犬只作为买卖合同的标的,犬只的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也就是你来承担。”主审法官——该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王臻敲响法槌……依据民法典第六百零四条,法庭最终判决驳回原告诉求。

  这个看似普通的案由,是达道湾法庭调整受案范围后的“重点任务”。

  为进一步优化审判资源配置,经过3个多月的酝酿,《铁西区法院审判机构设置及人员调整方案》正式出台,调整前,达道湾法庭主要审理的是劳动争议、道交纠纷以及部分合同纠纷。

  转变始于2024年年底的区两会,该庭新任负责人白云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叫响‘鞍心宠’品牌”的段落说:“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依托区域宠物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千山西路宠物产业特色街区……司法服务不能总追着产业跑,得提前卡住风险点。”

  这位刚上任一个月的“90后”部门负责人,曾是金融审判领域的“办案能手”,如今又转战“新赛道”。在她看来,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宠物保险”是个冷门领域,“如果宠物都能上保险,会不会在一定程度减少纠纷的产生?”她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在着手研究这一问题。

  “司法供给与产业需求只有‘双向奔赴’,人民法院为大局服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采访中,该院院长尤学军这样定调。

  主业

  机构重组激活春水

  ·典案回顾·

  近日,鞍山某置业有限公司系列违约纠纷画上句号。

  “违约事实明确,但判决不是最优解——企业倒了,业主的损失更大。”吃透案情的综合审判庭新任负责人马文辉提出了一个兼顾各方的调解方案,并带着法官助理史哲静一边多次与某置业公司深入探讨,一边开展十余次业主集体调解……动真情、讲实感、消顾虑,具有模板化和示范效应的调解方案使案件的处理走上“快车道”。最终达成的调解协议中,某置业公司承诺分期支付违约金,而业主们则同意延长3个月履行期。签完调解协议后,某置业公司代理人李庆月感慨地说:“没想到打官司还能打出‘双赢’。”

  案件背后,藏着刚刚成立1个月的综合审判庭的“三板斧”:知根知底、简化程序和示范效应。

  “审判资源配置不是做算术题,而是‘下棋’,要谋子,更要谋势。”尤学军告诉记者,此次调整的核心目的,就是把选人用人和谋事成事结合起来,通过传递鲜明的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引导广大干警担当作为,全面焕发队伍内生动力与活力。

  该院审委会专委付玉介绍称,根据案由分布等相关数据测算,此次调整涉及立案庭和民事审判部类,原则上按照1:1:1配置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最大的变化是成立了新的综合审判庭,把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以及散见在教育培训合同、健身美容服务合同中的‘预付卡’消费纠纷统一归口,上述案由去年在全院案件量占比40%左右。”

  自今年2月21日该庭成立以来,新收案件241件,结案108件。

  更深刻的变化在人的身上——坐在记者对面的庭长马文辉、法官助理史哲静和书记员李丹阳,谈起1个月来的变化滔滔不绝,“从审判团队到业务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有归属感!‘工作圈’扩大了,大家一起交流的案由更多,处理案件的思路也能相互交流借鉴。”当“办案智慧”成为“集体理念”,正是审判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应有之义。

  提升

  “理论+实践”双轮驱动

  ·“充电”现场·

  3月25日,铁西区法院5楼会议室内,13名青年干警齐整地在会议桌两侧落座。“调研不是纸上谈兵,得从案卷里‘抠’出真问题。”该院副院长潘月德一边切换着《法院调研文章写作与课题研究技巧解析》课件,一边分享着他近年来的调研工作心得。窗外春寒未散,屋内讨论升温——这场座谈会,恰是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学研”一体化机制的基层注脚。

  作为第五期驻院研究人员,潘月德通过《信息网络犯罪司法适用疑难问题研究》《刑事审判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规制功能研究》两项课题的研究,最终形成了10多篇学术论文,截至目前,已经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5篇,在省级以上征文中获奖4篇。

  如今,他正把这些资源和经验“链接”到基层——作为主持人,组建课题组申报的司法研究重点课题《执行判决裁定渎职犯罪实证研究》被省法院立项。

  “很荣幸能参与今年省法院的课题研究,我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协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下一步,我将继续做好课题的研究和论文的撰写工作。”会上,课题组成员——执行局法官助理史非函表态道。

  正如副院长王海江所说,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引领作用的潘月德,可谓“一花开得满园香”。

  “你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候。”尤学军望向在座的青年干警,“从前我们整天泡图书馆做研究,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都能帮你们更快地搜集材料。但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调查研究的内核从未变过:从案卷里找答案,在实践中验真知。司法改革需要既能敲法槌又能握笔杆的复合型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