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法情融合巧断家务事——凌海市法院大凌河法庭为家护航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张俭 赵明月 本报驻锦州记者 王璐璐 | 发布时间: 2025-07-17 09:50

  开栏语

  化解“一垄地”纠纷助力乡村振兴,调解邻里矛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破解企业难题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全省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活动,推动一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在服务保障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展现司法更大担当和作为。即日起,本报开设“建‘枫桥’·促振兴”专栏,持续聚焦“小法庭”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生动实践。

333

承办法官耐心倾听当事人诉求,坚持“法结”和“心结”一起解。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事审判工作举足轻重。2022年以来,凌海市人民法院大凌河人民法庭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开启了家事审判工作机制改革创新的步伐。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大凌河法庭不断总结家事案件的纠纷特点,从“专”立足、从“情”推动、从“心”出发,在家事案件中精准发力,化解千钧。

  以“专”立足“疏”心解困

  67岁的常某与刘某再婚后,与继子刘某某相处和谐。2024年,刘某因病突然逝世,未留有遗嘱。常某与继子因为遗产分割起了纷争,常某一纸诉状将继子告上法庭。

  案件争议的焦点主要为刘某去世后遗产的认定问题以及原、被告应当如何继承的问题。

  承办法官考虑双方有十年的感情基础,多次到老人和继子家中走访沟通,从传统道德、人伦亲情、法律规定等多种角度释法明理、耐心劝导,最终双方对房产部分达成协议,其他财产进行依法裁判。

  家事审判法官为何总能在矛盾的花繁柳密处拨得开、在纠纷的风狂雨骤中立得定呢?“三项机制”是“核心密码”:

  ——组建专业化家事审判队伍。配备3名审判经验丰富的女法官,同时聘用4名具有婚恋服务、专业心理咨询特长的人民调解员,同步化解“法结”与“心结”。

  ——创建案件审理清单。针对家事纠纷起因多样、矛盾复杂等特点,建立关系清单、财产清单、帮教清单和回访清单,重点围绕争议要素进行归纳,进一步推动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

  ——定期开展研讨分析、走访调研等活动。围绕“专审、多审、快审”目标,对需要判决的纠纷“望闻问切”,依据不同风险等级实施一案一策,全力避免出现“民转刑”的情况。

  以“情”推动调处矛盾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李某在法庭上哭诉着自己的不幸。

  1998年,李某娶了离婚带有一子的张某,婚后不久,二人喜得一女。2010年,二人因性格不合离婚。多年后,子女先后成家。2023年,李某患上脑血栓,与子女因照顾问题产生矛盾,并将一双儿女诉至法院。

  了解案情后,承办法官开展“背靠背”调解,努力寻找法、理、情的最佳平衡点,数次推心置腹地上门调解,当承办法官再次联系双方当事人时,传来一家人已经和好如初、决定撤诉的喜讯。

  大凌河法庭坚持家事案件全程调解,先前调解阶段,由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介入,综合分析婚姻基础、婚后感情、夫妻关系等现状,选择不同的调解思路,为家事纠纷当事人提供婚姻咨询、情感疏导、纠纷调解等集约化、一站式服务。案件经繁简分流后,采用“法官+调解员”“线上+线下”的模式,在案件审理的各个环节开展调解工作,推动寻求家事纠纷化解最大公约数。

  从“心”出发解开心结

  家事诉讼,常常是“法结”“心结”两相依。利益之争是表面的,情感的困扰和纠结才是家事纠纷的症结所在。

  2023年5月的一天,情绪激动的王女士含泪哭诉:“离婚后,孩子父亲对孩子不管不顾,还上法院起诉我。”

  承办法官调查发现,夫妻二人在本院共有3起关联案件:离婚后,王女士眼见前夫生活越来越好,心理失衡,便两次来到法院,以财产分割等事由对前夫进行起诉,纠缠五六年之久,令前夫不堪其扰,一怒之下,其也来到法院以财产纠纷为由状告王女士。

  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没有就案办案,而是通过心理疏导,分析来龙去脉,将这3起“情感惹的祸”一并化解。法官坚持调解10余次,同时做心理辅导。最终调解成功,3起案件同时结案。

  引入心理疏导,开启了大凌河法庭家事审判新征程。

  法庭引入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等专业力量,积极组建“家事法官+家事调解员+心理咨询师”专业解纷团队,共同推动纠纷柔性化解。除了加强家事审判队伍建设,大凌河法庭还针对家事案件特点,建立风险评估、心理健康评估、家庭教育能力评估3个维度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化工作流程,让心理辅导成为处理家事纠纷的必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