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如何推进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工作座谈会精神落地落实?如何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力度?如何探索“总对总”工作新路径新方式?记者从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次座谈会上找到了答案。
会议现场
名词解释
什么是“总对总”
“总对总”即最高人民法院与有关中央单位打通合作渠道,自上而下推动建立多元解纷机制。1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总对总”工作座谈会,与多家单位共商推动“总对总”工作高质量发展。
交流座谈共谋发展
3月7日,大连中院在全省率先组织召开大连地区“总对总”工作座谈会,邀请23家市直单位围绕构建完善大连地区“总对总”多元解纷新格局进行深入座谈,总结成绩、交流经验、共谋发展,共商推动多元解纷工作提质增效,促进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萌芽,更好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合法权益。
“我们会加大对‘总对总’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纠纷当事人了解这个机制,愿意使用这个机制。”
“大连法院充分发挥了人民法院在多元纠纷化解中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切实维护和谐劳动关系和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劳动争议纠纷有效化解。”
“法院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年‘九个一’重点工作,要继续推动各单位协调联动,形成工作新格局,强化品牌推进。”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东北首家商事调解中心作用,切实在‘总对总’工作机制下,将多元解纷工作落实落细。”
“要加强部门联动,制定多元化解实施意见,实现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有机衔接,让更多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案件成因,真正实现诉前预防。”
“希望大连法院进一步加大对矛盾纠纷诉源治理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调解员的能力水平……”
座谈会上,大连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分别对“总对总”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对进一步开展好“总对总”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谋划下一步工作。
会上,大连中院与新加入“总对总”相关单位举行纠纷化解协议会签仪式。至此,合作单位已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13家,解纷“朋友圈”扩展到20家,“总对总”及多元合作的调解组织、调解人员分别发展到28家、128名,诉源治理“朋友圈”辐射面持续扩大,实现了大连地区一审民商事案件收案数、万人起诉率双下降。
进一步完善常态化联络机制
近年来,大连两级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把法院调解工作置于党委政府大治理格局中,坚持“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联合市司法局在全省率先出台协同推进矛盾化解意见,将全市683家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纳入人民调解平台;扎实推进法官“三进”工作,在全市基层设立诉讼服务站、法官联络点等591个,对接乡村、社区等基层治理单位881家;与市级13家单位建立“总对总”多元解纷机制,诉调对接范围涵盖235家机构,多元解纷“朋友圈”不断扩大,大量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及时高效解决。
大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林强表示:“各部门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把源头治理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在完善基层基础建设、构建多元调解格局、回应群众诉求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谱写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连篇章作出了积极贡献。”下一步,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深刻领悟“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要求,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思想高度,进一步完善“总对总”常态化联络机制,积极拓展诉调对接辐射面,促进和保障各方解纷力量发挥更大作用。强化信息化赋能,提高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数据分析和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共同完善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功能,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落实各方责任,积极担当作为,主动扛起责任,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调解组织向行业下沉、调解服务向基层下移,共同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多元化解、在线调解、一站式解决。
通力协作推进多元联动
听取大家的发言后,就进一步做好“总对总”多元解纷工作,大连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朱海涛与大家共商4点工作意见,并表示:“多元解纷工作离不开各职能单位、行业协会、专业组织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共同努力。”
谈到如何更好地推进“总对总”工作实现多元联动、实质解纷、全面开花,朱海涛提出五点期望:解纷“朋友圈”更加壮大,共同携手构建具有大连特色的“总对总”多元解纷格局;调解能力更加过硬,共同推进多层次、高素质的调解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共享更加顺畅,共同提升大数据分析和服务科学决策能力;配套保障更加完善,共同提高“总对总”解纷质效;宣传效果更加突显,共同让“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解纷理念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