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夯实新时代“六地”建设法治根基——我省法院以高质量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严怡娜 记者 王海涛 | 发布时间: 2024-01-25 10:45

  从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到捷报频传的创新实验室,从风景如画的山林湖海,到商贾云集的港口码头,辽沈大地振兴发展热气腾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

  我省法院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服务三年行动30条司法措施”,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协同发力,切实做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指向哪里,司法服务举措就跟进到哪里。

a1

2023年4月21日,全省首家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点在丹东揭牌。

  提高政治站位

  助力产业体系建设

  产业高质量是经济高质量的基石。作为国之重器,装备制造业被誉为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国家综合实力最有力的证明。

  2022年7月,在资产闲置了近10年后,国内船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最大、最复杂的破产清算案终于取得关键性进展——恒力集团出资17.29亿元收购STX大连资产。

  据了解,STX大连隶属于全球第四大造船企业韩国STX集团,装备制造、造船产业技术水平曾全球领先。2012年起,因出现严重亏损,后被申请破产重整。

  在对破产财产处置中,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能动司法,创新性提出“整合全部资源,运营类资产整体打包拍卖,非运营类资产分类公开变价”的处置思路,有效防止资产价值减损。精心设计拍卖处置方案和交割保障方案,创造性出具司法保函消除潜在竞买人顾虑,积极促进拍卖成功。

  在恒力集团成功购得全部运营类资产后,法院迅速成立工作专班,仅54天即完成资产交割,破产企业大量闲置资产被成功盘活。同时,全力提高职工债权清偿率,有效解决两万余名职工的民生保障问题,实现了政府、破产企业、企业职工和收购企业的多方共赢。

  2023年,恒力集团追加投资180亿元成立产业园。目前,已与国内外多家知名船东签约,一艘“行业巨舰”以崭新姿态由渤海湾驶出。

  全国人大代表马英认为,大连中院充分发挥破产审判府院联动机制,成功助力区域产能和要素资源释放重组,按照企业市场出清和资产市场苏醒的方式,变清盘思维为盘活思维,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重组,推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船舶建造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加强知产保护

  澎湃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全省法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以严格司法的实际成效,激活创新创造的一池春水。

  “瑞香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历经20余年选育的苹果新品种,果肉含香气物质是富士的7.5倍,被农业农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西北农大授权木美公司独占享有“瑞香红”品种的苗木使用权。

  法律规定,藤本植物、林木、果树和观赏树木的品种权保护期限为20年,其他为15年。

  某果业公司在保护期内,公开出售“瑞香红”苹果苗木,被木美公司诉至法院。最终,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判令某果业公司支付临时保护期使用费及合理开支15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韩秋香认为,法院依法维护品种权人的合法利益,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植物育种领域投资创新,对于规范我国种业市场秩序,推动种业市场健康发展,保护我国种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侵权获利巨大,惩罚不痛不痒,知识产权保护无从谈起。如果维护成本高、周期长,权利人“赢了官司输了市场”,激励创新创造的目标也只是空中楼阁。全省法院坚决落实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依法支持意大利金鹅等公司惩罚性赔偿请求,让侵权者付出更重代价。

  知识产权治理是法治之治、规则之治,更是社会之治,需要多部门、全社会同题共答。省高级人民法院与省版权局、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治理模式。与省版权局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拓展“司法区块链+”技术应用,全省法院上链存证数据223.27万条。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为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目前,全省法院引入13个知识产权纠纷诉前调解组织进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聘任知识产权调解员130名,诉前调解纠纷726件,成功率达74.11%。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发布白皮书和典型案例,举办数字经济法治论坛,促进形成保护创新的社会风尚。

a2

  2023年6月14日,沈阳中院环资庭在浑南区满堂街道闫家村社区广场开展示范庭审活动,公开审理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破坏生态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发力涉外海商

  护航转身向海

  辽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既沿海又沿边。如何更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省法院不断思考求索的重点。

  甲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主营业务是向中国企业提供技术许可、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

  2022年5月,在合作过程中,作为服务对象的中国乙公司向甲公司发出提前解除合同通知书,在要求解约的同时,意欲要回已经支付的700余万元技术服务费用,遭到甲公司拒绝。双方争执不下,乙公司将甲公司诉至法院。甲公司遂反诉,请求法院判决乙公司支付拖欠的370余万元技术许可费用。

  为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省法院依法判决驳回乙公司全部诉讼请求,并判令其向甲公司支付技术许可费370余万元,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同时,增强了外商来辽宁投资的信心。

  为了便利当事人诉讼,进一步提升审判质效,省法院调整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成立东北首个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出台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系列司法举措,妥善审理海洋工程、海洋能源、海洋运输等案件,2023年,我省法院依法审结涉外商事海事案件2260件,为辽宁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树立环资品牌

  添彩美丽辽宁

  山海有情,天辽地宁。

  辽宁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深厚的历史、民族等特色文化资源,拥有丰富的山水、冰雪、滨海、温泉等自然生态资源。

  一年来,我省法院加大保护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力度,为服务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贡献司法力量。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牛河梁遗址为中华文明史前溯千年提供了有力物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012年至2014年12月,被告人姚某忠纠集、指挥被告人刘某等10人,多次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其中3处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河梁遗址保护区范围内。

  朝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抢劫、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倒卖文物罪对各被告人分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力保护中华文脉,该案例因此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

  在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临前,营口市鲅鱼圈区人民法院协同相关单位来到盖州光辉渔港码头放生36.8万尾褐牙鲆鱼苗,购买鱼苗的费用来自鲅鱼圈区法院审理的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被告人缴纳的环境损害修复款61.6万元。

  一尾尾鱼苗激起的生态浪花盛开在渤海之滨,为我省法院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2023年,全省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3156件,以最严密法治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恢复性司法,判决补种复绿4.33万株、增殖放流7403.54万尾、修复土地4647.45亩、生态环境损害修复金1504.6万元。设立古树名木、生物多样性等6个司法保护基地。

  完善环资审判“三合一”机制,发布辽宁环资案件识别及相关工作指引,在全国率先建立环资审判专家库,开展保护黑土地专项行动,与省生态环境厅、水利局等开展专项行动,探索推动辽河流域治理;组织开展公检法环资同堂培训;与江苏、吉林等法院围绕滨海湿地、鸭绿江流域保护共建司法协作机制,合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2023年,全省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环资审判品牌工程,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蓦然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战鼓催征,快马加鞭未下鞍。

  省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郑青表示,在辽宁“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全省法院要坚持以法院高质量发展服务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围绕“八大攻坚”,完善司法措施,不断提升司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贡献法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