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辽沈大地上随处可见逆行者、坚守者、奉献者的身影,传递着守护公众健康、安全的决心和勇气。
“蒙汉双语”疫情防控民警服务队队员。
打响抗疫人民战争
“16组网格18名居民今日均未离村,无发热、咳嗽症状,外出务工5人无返乡意向。”在收到“十户联防”网格长韩文的信息后,康平县方家屯镇李影匠村党支部书记张成武在《李影匠村应对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网格化分布图》中的对应位置上打了个“√”。分布图上,44个位置中已经有27处被打上了“√”。
李影匠村邻近沈康高速出入口,车流量大、过往人员多。为应对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镇、村“两委”按照地域相近的原则,以每10户左右为一个基础网格,划出44个“十户联防”网格,由44名党员签下责任状,担任临时网格长,每天3次对实有人口情况进行全覆盖排查。
同时,由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青年志愿者及爱心人士组成的“21人流动网格员团队”,开展宣传告知、信息采集、疫情监督、设卡防控等工作,确保全村疫情防控服务管理不留盲区。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一个个普通百姓,一件件平凡小事,他们守望相助的故事感染着更多的人,凝聚起共渡难关的信心。
“蒙汉双语”服务队走村入户
“太谢谢你们了,你们辛苦辛苦!”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佛寺村,村民张玉红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向民警表示感谢。
张玉红是地道的蒙古族人,只懂得很简单的汉语,是当地一家蒙古族馅饼店的主厨,现在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很多防疫政策她都看不懂也听不懂,这可把她难坏了。
就在前几天,两位穿着防护服的民警用蒙语向张玉红宣传了防疫知识,还解答了张玉红关于防疫政策的疑问,这不,一遇见民警,她就热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感谢。后来张玉红才知道,这两位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公安局佛寺派出所民警。
几名衣服上写着蒙文的警察“大白”,喇叭里传来的是“蒙汉双语”的疫情防控知识“不出门、不聚会、戴口罩、勤洗手,相信党和国家,相信一定能战胜疫情……”
这样的场景在阜蒙县蒙古族聚集村随处可见。
据了解,针对疫情防控工作中汉族民警与蒙古族群众沟通不畅的问题,阜蒙县公安局组织36名熟练掌握蒙语的民警成立“蒙汉双语”疫情防控民警服务队。他们进入社区、村屯帮助蒙古族群众解决各类防疫难题,宣传防疫知识和政策,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阜蒙县大五家子镇、佛寺镇、王府镇是蒙古族群众较多的乡镇,“蒙汉双语”疫情防控民警服务队用蒙语对蒙古族群众展开宣传。在阜蒙县蒙族医疗单位群众核酸检测点,民警们用蒙语一边维护现场秩序,一边向蒙古族群众普及各类防疫知识。同时,服务队民警还上门对蒙古族群众展开防疫宣传,对政府的相关规定、个人防护措施进行详细解答,获得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自“蒙汉双语”疫情防控民警服务队成立以来,已累计走访服务4000余名蒙古族群众,实现了防疫宣传“零死角、零盲区、零疏漏”,进一步织密织牢基层疫情防控网。
空中传来防疫声
“面对疫情别添乱,在家也能作贡献……”防疫宣传知识从空中扩散,引来了更多人的关注。
原来,这是大连市公安局高新园区分局运用“无人机空中喊话”的方式在各个核酸检测点进行防疫宣传。
“无人机广播喊话速度快,受地形影响小、覆盖面广。”高新园区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分局充分利用无人机特点,在辖区内各个核酸检测点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和市民外出劝导,多点位、全天候、立体化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将防疫知识向市民“加速度”传递。同时对核酸检测点异常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喊话、及时管控,既保障了检测点的井然有序,又提升了群众对于防疫知识的知悉度,增强了社区居民坚决打赢疫情歼灭战的信心,做到防疫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王宗辉 孙颢源 毛从进 本报记者 白国军 邵小桐 孙程超 王怀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