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清明时节怀英烈 笔墨凝泪祭忠魂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任晓霞 王璐璐 李滢乐 齐岚 孙程超 | 发布时间: 2021-04-02 09:58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

  清明节是怀念的节日,本报为您讲述王吉龙、陈世明、蒋维民、孟宪龙、肖国胜五位我省已逝公安民警的故事,他们是党员,在和平年代守护平安,他们用奋斗与牺牲书写着对真理和信仰的执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其事迹令人叹服,其品格光彩照人,其精神感天动地。

  讲述事迹,缅怀英雄,这不仅是一次记忆的唤醒,更是一次触动灵魂的激励。传承精神,继续前进,这是对英雄的最好纪念。

【2016年】

遭遇车祸 他双手还紧紧抱着办案材料

51

  姓名:王吉龙

  职务:因公牺牲前为本溪市公安局溪湖分局刑警大队禁毒中队二级警员

  党龄:3年

  档案:王吉龙1989年5月23日出生,2012年9月参加工作。2016年6月22日8时40分许,王吉龙在前往鞍山海城侦办横跨6省15市的“5·23”特大系列诈骗案件途中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27岁。被救出时,坐在副驾驶位置的他双手还紧紧抱着办案材料。

  从警3年多,作为一名党员,王吉龙始终奋斗在公安一线,参与侦破各类刑事案件130余起,累计追缴赃款、赃物300余万元。“禁毒会战”期间,在侦办一起特大贩毒案件时,为了确定案件主犯车辆,他独自开车跟踪20多公里,锁定了案件主犯,最终成功侦破案件,现场缴获毒品冰毒12.8公斤。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王吉龙先后被市公安局记个人嘉奖3次。

  王吉龙出殡那天,偌大的告别厅挤满了送行的人。各级领导和战友们来了,亲人朋友和远在外地的同学来了,从微信上得知消息的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也自发赶来为他送行。

  王吉龙生前曾经救助过的彩屯社区居民赫大姐含着眼泪对领导说:“当年,要不是吉龙从5楼拼死拽住我那轻生的弟弟,生生拽了他15分钟,我那弟弟现在早就没命了!”

  望着静卧在鲜花丛中的王吉龙,同事们失声痛哭,因为他们知道,在侦办这起特大系列诈骗案的一个月时间里,王吉龙只回家了6次。就在执行这次外出任务的前一天,他还开心地和队长说:“这次出门儿回来我要好好陪陪我媳妇儿,怀孕时没怎么陪她,孩子出生了可得多陪她几天!”

  谁能想到,这个爱妻爱家爱生活的准爸爸却没有等到那一天!

  2016年7月8日,在王吉龙牺牲后的第15天,王吉龙的儿子出生了。

  【不曾忘却】

  “为什么我要嫁给警察?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名警察。”

  “我的儿子也是警察的儿子,我要陪着他长大成人,让他也穿上警服,踩着他父亲的足迹坚强勇敢地走下去!”

  这些都是王吉龙的妻子郑文在日记中写下的话。

  王吉龙是“党的儿女”,而他的儿子,则是他生命的延续,更是人民警察生生不息的传承!

  【记者手记】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曾经的同事闫晔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追忆我逝去的战友王吉龙,为了一份对人民的挚爱,为了一份对平安的追求,我们将把他的精神继续延续,继续用生命抵挡黑暗,守望安宁。”

  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让王吉龙似乎从未离开过……

【2017年】

军人作风 他用“猫耳洞”精神谱写警徽向党

52

  姓名:陈世明

  职务:因公牺牲前为大石桥市公安局建一派出所所长

  党龄:32年

  档案:陈世明1982年10月参军,1984年参加老山前线作战,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2次。1987年8月从大连陆军学院炮兵指挥专业毕业,曾任某部榴炮连副连长。1999年10月转业到大石桥市公安局。2017年8月任职建一派出所所长期间因公牺牲。2017年9月被公安部授予“二级英模”。

  军人出身的陈世明常说:“我要求你们做到的,我会首先做到。”

  3月26日,在大石桥市哈西里小区“老破小”的旧楼里,记者拜访了陈世明的妻子朴伟。由于清贫,家里没拍过一张全家福,除了结婚照片,仅能找到两张陈世明生前寸照:一张是警官证件照;另一张是1985年7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他在老山前线作战中荣立个人三等功时的证件照片,那年他是刚刚21岁的排长,一身军装,目光坚定。同年同月,陈世明入党。

  从警18年,陈世明一直工作在最偏远的“哨岗”:历任苇子峪派出所副教导员、周家派出所教导员、建一派出所教导员、巡防大队大队长、沟沿派出所教导员,2014年年底他再次回到建一派出所。建一派出所是距离大石桥市区最远的山村派出所,陈世明每天上下班要驱车100多公里,来回路上要花费3个小时,每天,他总是8点前就第一个来到派出所,从没休过一个假期……承载着“猫耳洞”精神的立功证书,像珍宝被珍藏了36年。证书扉页有两行字:“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53岁的陈世明用生命践行铮铮入党誓言,将生命永远留在了大石桥山区。

  【不曾忘却】

  “他牺牲时,双手仍紧紧地握着方向盘!”朴伟的旧手机里一直保存着当年打捞警车的照片,车内陈世明的背影清楚可辨。2017年8月3日至4日,辽宁多地普降大雨和暴雨。建一镇防汛形势十分严峻。8月3日23时50分,危户村民全部转移后,陈世明前往厢房水库上边的哈达岭矿山尾矿区巡查。水库下游一村民家的监控记录了他最后上山的画面。盘山路一道弯又一道弯,公路与厢房水库之间是七八十度、十几米的斜坡……

  次日,陈世明因公牺牲的消息传来,山村恸哭!距殡仪馆60多公里的建一镇厢房村百余名村民5点就自发地来到了灵车必经的路旁,扯着“一路走好”的青纱长幅为陈世明送行。

  【记者手记】

  陈世明对自己很抠,却资助湖北老家两名学生长达5年,汶川地震主动捐款3000元。他生前的手机号一直在续费,他的妻子朴伟流着泪告诉记者,这个手机号会留给在大连警校读大三的儿子陈东。“703031”是陈世明的警号,朴伟希望陈东能承继警号,“子承父志”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2019年】

业务专家 他用热血守护家乡

53

  姓名:蒋维民

  职务:因公牺牲前为锦州市公安局凌河分局石桥子派出所副所长

  党龄:22年

  档案:蒋维民1997年9月入警,连续10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先后荣记个人三等功5次,获嘉奖4次。因公殉职后,公安部追授蒋维民“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3月29日,锦州市公安局凌河分局石桥子派出所的民警们依旧在忙碌着。

  记者随着蒋维民的徒弟马洪霖来到了他生前的办公室。办公桌上,他的工作记录本还在,水杯还在,就像他没离开过。“又到清明了,我们又要去看蒋所了。”马洪霖忍不住背过了身,声音很轻。“每每看到师父桌上的职位牌,就仿佛又回到了和师父并肩作战的日子……”摸了摸蒋维民的照片,马洪霖哽咽着说道。

  2019年9月9日,蒋维民牺牲在出警过程中,生命定格于43岁,长眠在他用热血守护的家乡。时至今日,人们还在口口相传他的故事。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蒋维民扎根基层多年形成的“固定意识”。他关心每一位辖区群众的生活状态,他说这是研判治安形势的一种方法,会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他建立警民联系卡,组织社区民警给居民上安全防范知识的讲座,提醒广大居民增强警惕意识;台风过境,他主动联系各社区,排查平房危房,顶风冒雨,他逐家逐户地排除险情……很多居民都有他的电话号码,只要有事就能想起他,久而久之,他和大家都成了朋友。“师父总说,咱们的工作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牵着群众,多做一份好事,就能为党多赢来一份信赖。”马洪霖说,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他。

  心有忠诚,行有方向。蒋维民是全局有名的“业务专家”,他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创造出为人民服务“四个正规化”工作方法,把基础工作和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一是信息采集正规化,不漏、不错、不重、不假。二是重点关注对象正规化,常看、常问、常见面。三是信息研判正规化,要及时、要准确、要真实。四是群众服务正规化,微笑、耐心、真情。极高的耐心、责任心和业务能力,诠释着一名优秀人民警察的忠诚坚守和职责担当。蒋维民心中牢记,并如此忘我付出。

  【不曾忘却】

  “基层民警是社会治安秩序的神经末梢,情况熟不熟、信息准不准,会直接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只要有时间,就应该挨家挨户去看看、去坐坐。”马洪霖对记者说,这是蒋所经常嘱咐他的话,“辖区的一条条街巷、一幢幢房舍、一张张面孔,蒋所都了如指掌。”

  【记者手记】

  采访中,如今是石桥子派出所副所长的马洪霖说,师父是他永远要追赶的人,最好的纪念就是接过师父这面旗帜,像师父那样带着那份坚定不移跟党走、永做群众贴心人的炽热初心,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奉献在这片热土上……

【2020年】

抗击疫情 他用生命捍卫初心和使命

54

  姓名:孟宪龙

  职务:因公牺牲前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公安局大五家子派出所驻村民警

  党龄:26年

  档案:2020年3月1日,57岁的孟宪龙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连续超负荷工作,突发心脏病,不幸牺牲在工作岗位上。2020年3月13日,阜新市委追授孟宪龙“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记个人二等功。

  1963年3月24日,孟宪龙出生在阜蒙县太平乡杨家杖子村庄头营子屯的一个普通家庭,当一名人民警察是他的梦想。1988年1月28日,孟宪龙兴高采烈地到太平乡公安派出所报到,迈出了他从警的第一步。

  从1998年9月起,孟宪龙开始担任太平派出所外勤民警。从家到单位,是一条大约8公里的村路。十几年前,这条路穿山越岭、跨河过沟,路况很是不好。孟宪龙上班、下班以及去辖区走访,总骑着一辆“二八”型自行车,每天都要走近20公里的山路,无论冬夏,他风雨无阻,时常一脚泥渍、一身雨雪、一脸冰霜。

  长年的超负荷工作使孟宪龙的身体“亮起了红灯”,2018年,他患上严重的“心积水”,2019年又做了甲状腺手术,在接二连三的重疾面前,孟宪龙表现出超常的豁达和坚强。

  直至牺牲,孟宪龙还有个心愿未曾了却,那就是没能满足儿女们的要求,拍上一张“全家福”。原定在2019年国庆节时拍,却因派出所安保任务重没能拍成。又约定春节放假时拍,结果,他却倒在了抗击疫情的前线……

  【不曾忘却】

  阜蒙县公安局大五家子派出所所长张炎告诉记者,孟宪龙的“最后一班岗”是从2月28日8时30分开始的。这一天,他准时来到派出所上班,看上去精神头儿很足,还像往常那样有说有笑。到了晚上,老孟考虑同志们连日来不得休息,就把所里年轻同志都撵回家,自己和一名辅警留在派出所值班。

  3月1日早上,辅警杨春雷发现一向早起的孟宪龙不见身影便去备勤室找他。但敲门不开,呼喊不应,而当备勤室的门被打开时才发现,孟宪龙躺在床上已阖然长逝。

  【记者手记】

  孟宪龙对公安事业满腔热爱,勇于为党和人民牺牲奉献一切,真心实意做百姓贴心人,保持了共产党员的纯朴本色。

【2021年】

凌晨时分 他倒在了“一线阵地”上

55

  姓名:肖国胜

  职务:因公牺牲前为新民市公安局张家屯派出所驻村民警

  党龄:25年

  档案:1988年进入新民市公安局,肖国胜先后在法哈牛派出所、前当堡派出所、城郊派出所、大民屯派出所、大喇嘛派出所、张家屯派出所工作。2021年2月4日0时50分许,肖国胜在工作中突发心梗,后经送医抢救无效,生命定格在了54岁。

  “老肖长得帅气,平时穿戴得整整齐齐,包里总是装着爱看的书,走到哪有空就翻几页。他和咱农村人说话特别和气,尤其向他问一些土地法规的事,他掰皮说馅,直到俺们听懂了为止。无论哪村发生纠纷,只要他往那一站,保准解决。”村民嘴里的“老肖”正是肖国胜,朴实话语中,透露出的是村民对他工作的认可与信任。

  采访中,肖国胜的同事向记者讲述了30年前发生在沈阳的一起暴力袭警案件。

  时间回溯至1991年7月,犯罪嫌疑人娄某袭击警察抢走配枪后潜逃。得知娄某是新民人,肖国胜立即在辖区开展摸排。发现线索后,肖国胜汇报情况、全面调查、制定计划,带队执行抓捕任务。最终娄某落网,被抢配枪被找到。侦破这起案件,肖国胜荣立了个人二等功。

  此外,多年来,肖国胜还破过不少在新民市有影响的案件。

  2008年,肖国胜到张家屯派出所做社区民警,此前的1993年10月至1996年10月,他曾在这个派出所工作过3年。认识他的人都说,以前的小肖变成老肖,这回又给大伙做好事来了。

  张家屯派出所统计过,经他调解的邻里纠纷、婆媳矛盾不下700起,帮扶救助困难群众200余人。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肖警官”,他和村民呆在一起的时间比跟家人的时间长,给老百姓干的活比给自己家干的都多。

  【不曾忘却】

  张家屯派出所203房间,是肖国胜生前办公的地方。

  一张桌子,一张床,铁卷柜顶上垂下青翠欲滴的吊兰,窗台上、墙角里绿植蓬勃着盎然生机。桌上,摆着肖国胜生前常翻的唐诗宋词、名人传记,卷柜里放着翻卷了边的业务书籍。

  他就是在这里处理完最后一桩公务,也是在办公室度过了最后一个夜晚。

  【记者手记】

  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警察,没有豪言壮语,所有言行都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这就是肖国胜。在他的工作日记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岁月易逝,初心不改,我这个人虽然老了,但我的初心不老,警心不老,我愿以‘无我’的状态,为人民奉献自己,守护万家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