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将“团结”二字践于行化于心——我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综述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白国军 文 记者 蔡冰 摄 | 发布时间: 2020-10-22 10:49

  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辽宁,扎根于这片热土,感恩于心、回报于行,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强音。

21

生意的红火让阿不力米提·瓦热斯(右)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听说记者要来采访,在沈阳市沈河区西关清真美食街经营着一家新疆美食饭店的阿不力米提·瓦热斯很高兴,不但邀请记者参观他的饭店,还向记者讲起了他在沈阳的生活。 

  从初到异乡创业的艰难,到社区关爱带来的温暖,如今,他主动传递爱心,每到月末,他都会主动将准备好的爱心捐款送到社区贫困学生手中。

  “身在异乡,犹在故乡。来到辽宁生活近20年,这里早已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我要把在这里感受到的爱和温暖积极传递出去,尽己所能为推进民族团结出一份力。”阿不力米提·瓦热斯的话道出了在辽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阿不力米提·瓦热斯的故事在很多在辽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身上上演着。

  勤劳结出“脱贫果”

  来自新疆阿克苏库车县的衣不拉音·木冬,至今已在大连生活近20年。为了改变贫困面貌,2002年,他只身来到大连,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经营起一家烧烤店。

  初到大连,人生地疏语言不通,只有初中文化的衣不拉音·木冬诚信经营,小店生意日益红火,已为当地5名员工和15名新疆籍员工提供了工作岗位。勤劳致富后的衣不拉音·木冬开始走上捐资助学、敬老孝老、回馈家乡的行善之路。

  衣不拉音·木冬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他为员工子女设立教育奖学金,鼓励员工积极培养孩子接受正规教育。

  他认儿女不在身边的耄耋老人为干妈,替儿女们尽孝道;每逢重大传统节日,他都会向贫困学生、生活困难老人、学校、幼儿园、村委会等进行捐款。据统计,近年来,衣不拉音·木冬捐出的钱款和物品合计金额逾20万元。

  正如衣不拉音·木冬一样,目前在辽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群众有近3000人,原籍地多为比较贫困的南疆地区。当初,为了改变贫困面貌,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辽宁,有的在辽宁工作生活已长达20多年。这些新疆群众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诚信经营,从小小的烧烤摊、干果店开始,一步步脱离贫困,迈向富裕的道路。而富裕后的他们没有忘记向他们伸出过援手的党委、政府和群众,他们秉持着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大爱精神,走进养老院、走向困难户、走上帮扶路,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报答党恩,涌现出很多令人感动的代表人物。

  “90后”小伙儿木合塔尔·吐尔洪来自新疆叶城农村,在葫芦岛市经营烤馕和茶叶生意。他热心为新疆在葫人员服务,凡是有新来的新疆籍群众到葫芦岛,他都会主动帮助他们找到属地相关部门解决租房、经营场所等问题,他连续4年被新疆驻辽工作组评为“脱贫致富模范个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

  民族政策暖民心

  2016年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决定向内地派驻工作组,驻辽工作组于当年12月入驻我省。几年来,驻辽工作组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配合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做好在辽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管理工作,先后在沈阳、大连两市成立了新疆籍人员党支部。2017年始,新疆驻辽工作组党委指导沈阳、大连两个新疆籍人员党支部,紧紧围绕爱祖国、爱新疆、爱驻地、爱邻里和争当致富能人、争当守法模范、争当民族团结模范、争当新疆形象宣传员这一主题,在社会面散居的新疆籍务工经商群众中开展“四爱四争”活动,以党建促服务,以党建促团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有200多人次被驻辽工作组党委评为“四爱四争”先进典型。

  辽宁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服务在辽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2018年年底,为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成立了辽宁省涉疆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努力为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在辽工作、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环境。省涉疆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与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始终保持密切联系,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助力脱贫,服务发展。

  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得知属地维吾尔族女孩阿曼古丽·卡哈尔家境贫困,每年2万元的学费无处筹措,当即协调区慈善总会希望基金为她提供了助学金,并组织党员干部捐款,帮助这个家庭走出困境。

  得知辖区内新疆籍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出现难题,铁岭市涉疆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静波第一时间进行协调解决。

  大连佳佳康食品有限公司有近600名新疆籍员工,节假日为其提供美食、娱乐活动等已成为“常规动作”;在员工家庭出现变故急需用钱之际,企业积极帮助员工解决燃眉之急。

  为更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今年10月14日召开的省涉疆服务管理工作协作机制(扩大)会议提出以省、市政法机关的党支部为单位、党员为骨干,加强同新疆籍困难学生的联系,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生活;常态化开展“解难题、惠民生、送温暖、促团结”活动,及时帮助解决新疆籍群众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促进吸纳新疆籍高校毕业生留辽就业。

  截至目前,我省已连续11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月期间,省涉疆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纷纷走近在辽新疆籍群众,对他们嘘寒问暖,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难题。

  正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辽宁务工、经商、求学的2万多名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紧密融入到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之中,守法经营,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众志成城战疫情

  相互帮扶、携手共进,在辽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将根扎在了辽宁,也将真情倾洒在这片热土。

  今年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许许多多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加入辽宁战“疫”大军,与各族人民一道筑起了“辽宁防线”,留下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们社区工作者都深入到辖区各卡点值守,天气虽冷,但新疆同胞艾尼瓦尔·卡日为我们送来了岗亭以及羊肉串、馕饼、矿泉水等慰问物资,让我们倍感温暖。”沈阳市沈河区朱剪炉街道涌泉社区工作人员说。

  2002年,艾尼瓦尔·卡日来到沈阳。2007年,他用多年的积蓄开了一家新疆烤串店,但因经营不善,创业失败。2010年,他重燃创业念头,几经打拼,目前已有3家分店,生意红火。

  来沈的18年中,他坚持老实做人、诚信做事,虽经历了很多挫折,同时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艾尼瓦尔·卡日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他在自己所经营的场所设立环卫工人休息站,免费为环卫工人送水。每年春节等节假日,向环卫工人及弱势群体献爱心,捐助劳保大衣、米、面、油等物资。2007年至今,艾尼瓦尔·卡日已帮助20余位新疆籍贫困人员来沈安置工作。他还经常组织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和当地居民开展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就像艾尼瓦尔·卡日一样,面对疫情,多民族群众勠力同心,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战“疫”,筑起了辽宁战“疫”的钢铁防线。

13

艾尼瓦尔·卡日夫妻店里的生意越做越大

  守望相助见真情

  在锦州生活的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提起一个人总会竖起大拇指,她是在锦州生活的新疆籍群众们的主心骨,她的家被称为“新疆驻锦办事处”,这个人就是芦志红。

  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戴着维吾尔族头巾,不熟悉芦志红的人都以为她是新疆人。其实,芦志红是个地道的锦州人,嫁给了新疆籍丈夫买买提明,她视新疆同胞为亲人。

  丈夫英年早逝后,芦志红担负起照顾患病婆婆和身边需要帮助的新疆同胞的重任。一次,她在街上遇到蹲在路边的替儿子打官司的维吾尔族老两口,询问后得知老两口身无分文回不了家了,她就把他们带回家休息、吃饭,还给他们买了回新疆的火车票。她帮助来黑山县做生意的维吾尔族人穆和达夫妇联系爱心医院,避免了其患有癫痫的妻子因难产而危及生命,后因抢救及时母女平安。

  每到节日,她都会把在锦州读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请到家里做客,学生们称她家为“民族大学”,亲切地称她为“汉族妈妈”。

  多年来,在辽宁和新疆之间,芦志红已记不清跑了多少个来回、帮助过多少需要帮助的新疆籍同胞。在芦志红看来,56个民族本就是一家人,把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好了,也就成就了民族团结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