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看!丹东法医张宇抽丝剥茧,20天破获4起命案积案!

来源:“丹东警事”微信公众号 | 发布时间: 2020-05-13 13:44

  现任丹东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副大队长的张宇,从事法医工作已经15年了。2005年,怀揣着对警察这个神圣职业的热爱,从警校毕业的他如愿成为丹东公安刑侦队伍中的一员。15年的青春年华,他将大把的时间奉献给了实验室,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将对职业的好奇转化成敬畏,将敬畏转化成担当。15年来,经他手破获的案件达1000多起,破获命案积案16起。特别是在公安部开展的“清痕缉凶”专项行动中,他历经24天不间断地工作,接连破获丹东地区4起命案积案,创下了丹东公安有史以来破获命案积案的新纪录。

微信图片_20200513134143

  让“DNA”说话

  潜藏了18年的犯罪嫌疑人被成功抓获

  张宇的办公桌上,总是摆放着一个用几张A4纸订成的小册子。小册子上不但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丹东命案积案所有嫌疑人的具体信息,更承载着张宇心中那永远挥之不去的痛处和遗憾。为了尽快给受害人家属一个交代,“清痕行动”开展之时,张宇首先锁定了4起案件的嫌疑人,并将保存完好的物证拿进实验室,每天日夜不休地同时对4起案件嫌疑人进行追踪锁定。

  他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在海量的数据中,一个个比对,一个个排除,法医的工作远没有刑警办案时的那种惊心动魄,更不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洒脱,法医这个职业更多的时候是枯燥而乏味的。

  2002年11月19日11时,丹东凤城市某小区发生一起命案,小区居民王某被人勒颈后用钝器击打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犯罪嫌疑人杀人后抢走现金存款逃离现场,至今下落不明。实验室里,在完好保存了18年的物证上,张宇仔细查找痕迹,逐条比对后,与凤城警方取得联系,要求将嫌疑人迟某的有关人员信息尽快送到实验室。3月28日,在两万条数据中,张宇抽丝剥茧终于发现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迟某相关人的信息与2012年湖北省前科人员单某存在一定关系。经过连夜细致研判后,张宇将研判结果上报,凤城警方循线追踪,最终于3月31日在湖北省黄梅县将潜藏18年并漂白了身份的犯罪嫌疑人迟某成功抓获。

微信图片_20200513134146

  让物证“说话”

  隐藏了17年的犯罪嫌疑人最终浮出水面

  2003年7月12日晚,宽甸居民王某在回家途中,被人扼颈拖至附近玉米地内强奸杀害,犯罪嫌疑人作案后逃离现场。案件发生后,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曾派出百余警力全力进行侦查,入户走访2800余户,共计一万余人,摸排重点人员150余人,历时1年半的奋力追踪也未取得案件实质性进展。为了给受害人家属一个交代,张宇对这起命案积案的物证展开了连续3天的追踪,终于发现了破案的关键线索并成功将嫌疑人的居住范围锁定于宽甸县内。随后,在宽甸警方的配合下,民警白天收集关联人的血样送给张宇,而张宇就在夜间加班加点进行检验和比对排除。一个样本的检测最快也要半天时间,张宇怕耽误基层民警第二天的采样工作,所以他要求自己,必须保证当天采集当天完成比对。与时间赛跑,他将3天才能完成一轮的检测工作缩短到1天,大大加快了破案进程。

  检测结果一次次被排除,嫌疑人模糊的身份却始终无法锁定,也有部分同事开始质疑张宇分析判断的准确性。面对质疑,他沉着而冷静,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无误。于是,他继续加班,继续泡在实验室里,整整6个昼夜的不眠不休,经历了不断检验、不断缩小范围,再检验、再缩小范围,终于在最后一个样本里张宇成功锁定了家住宽甸的于某就是强奸杀人案的真凶。检测结果出来时,是前半夜,他将情况逐级汇报后,次日凌晨2点,嫌疑人于某就被宽甸警方抓获。审讯中,装出无辜的于某矢口否认自己的犯罪行为,可当办案民警将张宇找到的证据摆在他的面前时,这个沉默了17年的犯罪嫌疑人终于松了口,不得不低下了头。

微信图片_20200513134148

  乘胜追击

  三天最终锁定2起命案积案真凶

  2名命案积案的犯罪嫌疑人连续到案后,办案单位纷纷对张宇的工作能力表示了赞赏和肯定。可张宇并没有因此止步,他乘胜追击,在同时开展的线索追踪中,又利用3天的时间,将另外2起命案积案的嫌疑人成功锁定,最终抓获在逃的嫌疑人。

  让隐藏的证据“说话”,这是张宇追求的目标。他是一个合格的法医。在实验室里,他经常穿着白大褂、戴着消毒手套,对着显微镜和一堆仪器,一个人一捣鼓就是大半天。而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对妻子,对家庭少了太多的陪伴。在他不眠不休破案期间,他的妻子正饱受病痛的折磨。在陪妻子去沈阳治疗时,他还抽空跑到省公安厅技术总队和沈阳市公安局借用实验室继续做他未完的工作。对此,张宇是这样解释的:“在我这里耽误,会影响基层单位的工作进度,羁押嫌疑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及时固定证据,嫌疑人一旦被释放后很可能会再次出逃,这给以后的抓捕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每一份送检的物证对我来说就是命令,如果无法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自己的心就不踏实。”张宇说,自己每天和仪器“对话”,和海量的数据打交道,但是当这些仪器和数字,最终让案件“开口说话”,让犯罪嫌疑人伏法,还受害者公道时,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微信图片_2020051313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