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架起交往、交流、交融的“虹桥”——本报新闻采编骨干同新疆塔城日报社交流学习侧记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杨清林 栾岚 李滢乐 | 发布时间: 2019-09-18 09:45

架起交往、交流、交融的“虹桥”

本报新闻采编骨干同新疆塔城日报社交流学习侧记

图片8

本报参访团部分成员与塔城日报社采编人员合影

图片2

本报参访团参观“小白杨哨所”

图片3

塔城日报社采编人员在本报进行业务交流

图片9

本报参访团在塔城日报社进行业务交流

塔城之行

杨清林

西域边风动黄沙,玉门难度夜鸣笳,

胡儿纵马天山北,射虎将军抖剑花。

千载烽烟缮绥靖,驼铃商道染流霞,

从来国土无远近,宁境安民益我华。

闲坐红楼览青史,国门威武悦万家,

草原壮阔心潮涌,同梦辽疆正风发。

  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的塔城市,耳边响起的不仅仅是千年商道的驼铃声,还有新闻工作者敲击键盘的噼啪声。

  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中,我省对口支援新疆塔城地区,本报主任记者赵敬东作为援疆专业人才,于2018年被委派到塔城日报社工作。为进一步促进辽宁、塔城两地的经贸交往、文化交流、民族交融,通过两地新闻工作者的相互交流学习,强化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加深两地新闻业务交流及融媒体建设,不断提升引导力和影响力,今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本报同塔城日报社分别派出新闻采编骨干人员组成参访团,到各自报社开展融媒体采编业务交流互动。

  参访团成员通过与新闻采编人员座谈,详细了解双方新闻采编各环节的流程,取长补短,交流经验,并通过实地新闻采风,全面了解两地新农村建设、平安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

  交流学习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夏秋之际的新疆塔城,天蓝、水绿、山青,处处生机勃发。7月下旬,本报总编辑王强带领参访团来到了塔城日报社。

  塔城日报社党组书记、副社长、总编辑邱广欣热情陪同参访团参观了塔城日报社的编辑部、翻译室、记者部、策划研究室等,在走廊的图片展中,王强驻足欣赏每一幅优秀摄影作品。在随后的采编人员座谈交流会上,邱广欣介绍了《塔城日报》办报理念、报社基本情况、报业发展情况、采编队伍、版面编排等。

  据邱广欣介绍,近年来,《塔城日报》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坚持“贴近大众、服务群众、追求出众”的办报理念,不断提高报纸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连续获得第七届、第八届新疆“双十佳”报纸称号。

  王强介绍了近3年来《辽宁法制报》的办报、经营、融媒体改革等方面的情况。随行的新媒体中心主任王聪介绍了辽宁法制报社新媒体平台建设情况及典型案例,记者栾岚、齐岚分别以“融媒体”提升典型报道影响力和坚守理想信念与塔城日报社采编人员进行了业务交流。

  采编人员真诚交流,加深了两家报社的友谊。王强表示,此次参观塔城日报社,通过业务交流学习获益颇多。《塔城日报》坚持“贴近大众、服务群众、追求出众”的办报理念,突出地方党报的亲和力,报道内容弘扬主旋律,鲜活、生动,信息丰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一份“接地气、连民心”的地方党报。希望今后两家报社继续加强交流、加深友谊。

  8月中下旬,本报第二批参访团再次来到塔城日报社,与当地同行广泛接触。

  9月2日,塔城日报参访团在邱广欣的带领下来到本报进行参观访问,本报社长袁世杰陪同参观。参访团结合新疆实际情况,与本报深入探讨交流了融媒体的发展趋势,并与本报采编人员交流采编经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两地融媒体发展探索新思路。

  袁世杰表示,两家媒体在业务发展、运作理念和好经验、好做法方面可相互借鉴学习,希望两家报社以此次交流学习为契机,增进情谊,在担当喉舌、传递政声、联系党群、关注民生的各项工作中,通过交流学习,碰撞出思想火花,产生出共鸣效应。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增强新闻宣传的贴近性和服务性,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传播正能量。

  触摸历史

  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除了采编业务上的交流,本报参访团还分别来到新疆“红色国门”巴克图口岸、“小白杨哨所”、九师孙龙珍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参访团成员们通过触摸红色记忆,接受了红色文化的洗礼。

  关键词:“红色国门”巴克图口岸

  塔城的巴克图口岸不仅是“准噶尔门户”,当年还是传递革命真理的通道,为巴克图革命力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红色国门”之誉。

  抗战时期,3万多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通过巴克图口岸从国外“回家”,前苏联援华物资也源源不断地通过这里运送到抗日前线。2016年,巴克图口岸成为新疆首个边民互市贸易区“三日免签”试点口岸,建成了年吞吐能力100万吨的边贸货场。

  “边防强大,口岸崛起。我们在守边固防、兴边富民的强边路上,军警兵民共筑边疆铜墙铁壁。”塔城日报社陪同人员这样介绍说。站在口岸前,参访团成员们不由得对这座“红色国门”肃然起敬。

  关键词:走进歌声里的“小白杨哨所”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阎维文的一首《小白杨》唱遍了大江南北,参访团成员有幸来到了中哈边境哨所——“小白杨哨所”。五星红旗在塔楼顶部高高飘扬,塔楼前面有一棵白杨树,在阳光下银光闪闪,无声诉说着不平凡的历史。

  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访团成员走进“小白杨哨所”展馆,认真观看展馆里每一幅图片—— 一个个忠诚卫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动人故事、一张张青春刚毅的面孔、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在大家的眼前重现。

  关键词: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新疆石河子市在历史上一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部所在地,它是由起义部队改编的解放军第22兵团建设起来的军垦新城,以“戈壁明珠”的美誉著称于世。石河子市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展示了解放后军垦大军进军新疆的光荣历史和巨大贡献。

  在石河子市中心的军垦文化广场上,有一尊叫做“军垦第一犁”的雕塑,刻画了当年军垦战士以人力拉犁开荒的艰辛,诠释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伟大兵团精神。高大宏伟的屯垦戍边纪念碑,主体是一把笔直的直插云霄的四棱瓦面金锏。金锏的锏身和锏柄处有环绕的人物雕塑,分别是工、农、兵、知识分子,他们当中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代表着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紧紧团结在一起。

  参访团成员们被这里的军垦精神深深地感染着。

  辽疆同心

  期待双方有更大作为

  2011年,我省对口援建塔城工作全面启动,实施并完成了一系列对口支援项目,让塔城地区各族群众开始分享援疆成果。塔城辽宁援疆公寓院里有一块风景巨石,上面刻有“辽疆同心”四个大字,彰显着辽宁全面实施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对口援疆工作更好开展、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坚定决心。

  此次交流活动,本报每一名参访团成员都感受颇深,通过与塔城地区新闻同行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参访团成员对民族团结和融媒体采编业务创新工作的感性认识,增进了同行之间的友谊,促进了民族团结,更强化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

  本报参访团成员纷纷表示,希望以后能更多地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活动,让新闻宣传、民族团结之花在辽宁、塔城大地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