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植平安 善治沈城
沈阳市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探微
一组数字:沈阳市推进“三二一”平安社区(村)建设,建立和完善“三支队伍”“二个平台”“一个系统”,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社区(村)治安防控能力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能力。通过3年努力,全市62.6%的社区和54.9%的村达到“八无”,即无刑事案件、无治安灾害事故、无群体性事件、无邪教活动、无传销活动、无黄、无赌、无毒。
一个目标:以解决市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把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与平安沈阳、法治沈阳、营商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增加人民获得感、提升幸福感、强化安全感作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主线,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
一次探索:沈阳市公安局以派出所警务改革为切入点,以为基层减负为主线,以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效能为核心,深入实施派出所警务改革,有效破解了派出所职责不清、负担过重等一系列难题,切实夯实了公安工作基础。今年上半年,全市三类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46.6%,全市派出所共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337件。
沈阳市公安局大东分局社区民警进社区走访
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新乐派出所民警在社区走访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道光复里社区的义务巡逻队在巡逻
8月22日一大早,沈阳市和平区八经街道延安里社区党委副书记、网格员李芳芳就到了延安里社区。打卡签到后,她开始在自己的“网格”里转悠。在“晨检”路上发现的问题,她能处理的就马上处理,处理不了的,拍照后通过APP上报到上一级“网格”。
李芳芳只是沈阳市众多网格员中的一员。他们每天都活跃在自己的“网格”内,哪里有问题,哪里有矛盾,网格员都会第一时间在APP上提交,少了层层上报的繁琐程序,居民的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和平区致力于探索建立精细化、智能化、常态化、专业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依托APP,构建了区、街道、社区、责任区四级网格体系,把社会治理责任在“网格”中压实做细,让问题不出“网格”就地解决,为居民构建强大的服务基础。
而和平区的探索实践只是沈阳市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沈阳市紧紧围绕满足沈城人民日益增长的平安需求,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平安稳定,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为沈阳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打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夯实平安根基
激活基层队伍“一池活水”
平安建设,基础是法治,关键是基层,核心是队伍。基层作为各项政策情况承接的“最后一公里”,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经常到村里走走,很多治安隐患和苗头就能早发现、早解决。”9月10日中午,沈阳市公安局浑南分局望滨派出所驻村民警顾不上午休,开始下村入户走访群众。“又来串门了!”居民热情地和民警打招呼。从居民楼林立的社区到农舍密布的乡村,浑南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印有名字和电话的警民联系牌、驻村警务室。
沈阳市公安局在警务改革中,以打造“枫桥经验”沈阳公安篇为载体,积极发动社区民警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并取名为“盛京义勇”,目前总人数已达到16万余人。仅2018年,这些力量就提供有价值线索协助破案1030起。在浑南公安分局前期成功试点的基础上,目前,全市各分、县(市)局“一村一警”工作已全面展开,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
平安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正是沈阳市进一步激活基层“活水”、夯实平安根基、构建“三支队伍”工作的真实写照。
“三支队伍”即综合服务管理队伍、群防群治队伍和矛盾纠纷调解员队伍。综合服务管理队伍由社区书记、主任负责,按照定格、定位、定性和定量服务管理的要求,落实民生服务、便民利民、扶贫帮困、就业创业等社区综合服务措施。群防群治队伍由专职治安联防队伍和平安志愿者队伍组成。其中,专职治安联防队伍专门承担社区的治安防控工作;平安志愿者队伍全部实行实名制登记、档案化管理,定线路、定区域、定时间开展巡逻防控。矛盾纠纷调解员队伍是以社区工作人员、法官、律师、司法工作者、社区民警为骨干,三级调解员为基础组成的队伍。主要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三调联动方式有效化解上级交办和社区发生的矛盾纠纷问题。
坚持科技创新
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小宝,我想办理异地身份证,到哪个窗口办理?”“您好!请到1号窗口办理。”
“小宝,你能带我去吗?”“可以,请随我来。”
……
在沈阳市浑南区公安政务大厅里,智能警察“小宝”总会吸引很多市民的目光,面对市民们的警务咨询,“小宝”一向有问必答。
沈阳市依托科技创新,让大数据参与并指导城市治理、服务民生,让人人成为大数据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全面启动了沈阳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建设,运用现代科技强化治安防控能力,有力提升了全市公共安全管理以及社会治理智能化能力水平。
2017年5月,沈阳市委、市政府站在平安沈阳建设的高度,作出“启动沈阳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建设”战略部署,于2018年1月圆满完成一期建设任务,平台上线运行以来,通过开展风险隐患大数据研判、数据资源融合共享以及110非警务警情联动处置,大力提升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感知、管控的能力水平。
针对可能耗费大量警力及警务资源的非警务警情,沈阳市组织全市58家联动单位全面启动110非警务警情联动处置工作,对群众拨打110反映的非警务警情及时进行分流、联动处置。组织公安、行政执法、交通、生态环境、市场监管、联通114信息导航6家单位常驻联动处置调度大厅,其他单位通过平台网上流转开展联动工作。截至目前,共联动处置非警务警情12万余起。
在着力解决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进程中,沈阳市不断挖掘社会治理亮点和特色,通过接入天禹星出租车监控系统,联合地铁指挥部建立乘坐地铁遗失物品警情共享机制,整合黄手环等十大数据库,运用八大查寻渠道,在联动处置大厅设置失踪失联人员查寻专席和营运车辆遗失物品查寻专席,24小时开展技术支撑。截至目前,成功找回营运车辆遗失物品131起、地铁遗失物品193起。
注重典型引领
基层创新春满园
沈阳市皇姑区明廉功能区的天山社区是一个棚改新区和老旧小区混合的社区,社区居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引发邻里、家庭纠纷,甚至有的居民借机宣泄不满情绪,社区治安稳定工作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小区里8位人头熟、群众信任度高的大妈自发组成了一个调解团,跑东家,忙西家,凭着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不仅得到了赞誉,也在居民当中树立了更高的威信,形成了具有皇姑特色的 “八大妈”调解团。
近年来,沈阳市皇姑区以区司法局为平台,建立区—街道—社区—楼栋四级调解平台。积极总结推广“八大妈”等民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四位一体”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目前,全区已建成“八大妈”式群众调解组织126个,有街道层面首席调解员54人、社区层面首席调解员260人、楼栋层面调解员3160人。同时,坚持“持证上岗”,全区已有1459人办理了调解证。近3年时间里,基层民间调解组织先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5960多件,防止一般性矛盾激化365起,有效预防可能发生的“民转刑”案件26起。
2016年以来,沈阳市沈河区融汇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源头预防为重心,以开展“心防”工程建设为载体,将心理疏导工作注入到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综合运用心理干预手段疏导社会情绪、平和社会心态、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初步构建起了一套符合沈河区域特点、契合社区群众需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形成了集“人防、物防、技防、心防”于一体的新时代立体化治安防控格局。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中,沈阳市注重培育本地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特色典型,积极鼓励开展先行先试,形成了良性激励机制,不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