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45秒打印出来的判决书
前瞻性理念、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创新路径在智慧法院建设中尤为重要。
“建设智慧法院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念不超前,现实中就要落后。”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万涛表示,沈河区法院的目标不仅限于打造服务群众的智能诉讼平台,还要打造服务于审判执行的智能办案平台、服务于司法决策的智能管理平台。
为此,沈河区法院在信息化建设中梳理出办案系统与法官办案需求不匹配、技术支持与法院管理需求不匹配等痛点,提出以法官需求为导向,以连接各方为基础,创新产品开发和运营机制,为智慧法院建设积累经验。
案件材料“智能”投递
省时、高效、全程留痕
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法院,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法官办案、司法管理和群众诉讼的实际需求,提高办案、管理和服务水平。针对基层法院普遍面临的“案多人少”矛盾,沈河区法院研发的案件材料收转系统着力推动案件办理智能化转型,为提高办案质效、减轻法官负担提供“智慧支撑”。
“以前立案后文书的送达、诉讼材料的补充提交占用当事人和法官大量的时间。无论送还是收,都要先打电话约时间,赶上法官开庭或者当事人有事,材料收不到,接下来的诉讼过程也会受影响。”沈河区法院民三庭庭长王英霞告诉记者,材料收转及送达存在人人交接、查询不便、难以追溯等问题。
11月23日,记者在该院的1楼和10楼(诉讼服务中心)看到了两个“大家伙”,外形与公寓楼内的快递自助取件柜相似,立案一庭庭长唐玲介绍称,这就是沈河区法院研发的材料收转系统——学名叫“当事人文书送达平台”和“案件材料智能枢纽平台”。“以送达平台为例,比方说原告立案后,送达组通过短信平台通知被告来院取诉状、应诉通知书、传票等,短信里面包含时间和验证码,当事人来到法院可凭身份证和验证码开箱取走材料。”唐玲说,另一个平台则在当事人向法官提交补充材料时应用,记者看到,“案件材料智能枢纽平台”上每个“抽屉”的电子屏上都显示姓名,“当事人将材料递交到材料收转窗口,工作人员将材料投放到员额法官名下的‘抽屉’里。法官的电脑就会显示‘材料待取’,取走后,后台电脑系统会有显示,全程留痕。”
据了解,沈河区法院研发的这套材料收转系统有效结合了智能文件柜和审判业务系统功能,实现了材料提交、登记、扫描、打码、投递、补充、领取的全流程管理,并计划引进纸质材料OCR识别技术,进行案件信息的自动回填,满足电子卷宗随案生成的要求。“现在与短信平台的互联还没有实现,近期就会正式投入使用。”唐玲补充道。
“这套系统投入使用后,把材料收转工作从法官的办案工作中剥离出来,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判案情、审理案件上。”采访中,王英霞不止一次表示,作为员额法官,他们对即将实现的智能化办案流程满怀期待。
电子签章投入使用
裁判文书立等可取
长期以来,裁判文书盖章、打印程序繁杂是每一名法官办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
11月23日14时,记者在该院的文印中心却看到了这样一幕:电子版裁判文书由民一庭上传到文印中心电脑的云端后,只用了1分45秒,一份共计16页的民事判决书就打印出来了。这份判决书有盖章、有铜版纸封皮,打印出来时已装订完毕。
文印员刘军告诉记者,文印系统升级已有两个月时间,每个前来打印文书的法官或法官助理都需要在机器上先“刷卡”,刷卡后传到云端上的待打印文件就会显示,“只会显示他们自己审理的案件,然后按一下‘打印’键,就可以打印出来我们看到的这种完整的判决书,内容、签章、封皮、装订一次成型。”
“别提多方便了,以前打印得自己装订,盖章也得跑几趟。一份判决书的‘出炉’,在书写完毕后,至少还得大半天时间。”该院民一庭庭长杨芳告诉记者,目前该院电子签章工作仍在推进中,全面铺开后每一位员额法官都会有签章权限,这也是落实法官责任制的一项重要举措。
以法官需求为导向
将案件质效放在第一位
建成数字化审委会,把语音控制、多媒体显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审委会工作规范化;建成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审判活动主要流程节点信息的网上流转的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审判效率;建成执行指挥中心,实现与上级法院联网,完善“总对总”和“点对点”查控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报送、信息共享、执行查控和信用惩戒等业务协同,提高执行效率。2016年至今,共限制高消费4031人次,列入失信名单4633件次,限制出境1012人次,司法拘留66人次⋯⋯站在沈河区法院信息管理集控中心的大屏幕前,记者全方位地查看、调取了该院内外网各类信息系统及相关统计分析数据。这是一个集诉讼服务、审判管理、执行指挥、庭审管理、安防监控五大功能模块于一体,自动抓取审判执行数据,自动汇聚司法信息资源,为法官员额配比、绩效考核、能力评价、领导决策提供全数字、可视化的“智慧”平台。
以法官需求为导向,成为信息化建设之初就确立的理念。“我们广泛征求法官等一线办案人员意见,总结归纳出从立案、分案到结案、归档、上诉等流程20余项具体需求。”该院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说,沈河区法院按照“法官+技术开发公司人员”的模式,为项目研发提供“定制”信息化建设具体需求,真正推动现代科学技术与司法工作的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2016年,沈河区法院共受理案件27345件,结案19195件,员额法官人均结案267件;2017年1—11月,共受理案件36278件,结案21459件,法官人均结案298件。先后获得省人民满意政法单位、被省高院荣记集体二等功、被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记三等功。
现在,沈河区法院正朝着“全面覆盖、移动互联、跨界融合、深度应用、透明便民、安全可控”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的目标疾速前进。
【记者手记】
【记者手记】
司法体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沈河区法院以服务群众、法官需求为导向,以超前理念布局开放型信息化平台、以前沿科技进行流程再造等创新探索,在智慧法院建设的制度体系化、创新深度化、推动司法质效实质性提升方面具有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