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一天
□ 锦州监狱 孙成扬
当东方渐渐泛起鱼肚白,小心翼翼地起床,怕碰醒旁边的爱人。轻轻地推开孩子的房门,看一眼孩子美梦时的笑容。匆匆地吃一口早饭,整理好着装,轻轻带上房门,上班去了。
一天的工作开始。到指定地点组织站队,清点人数,带着队伍喊着口号从生活区出来。响亮的口号是对新一天的宣告。
“报告!”
“进。”
“报告队长,今天是会见日,我接到通知,家里来人看我了,带我去接见室吧。”
“好,走吧。”
每月一次的亲属会见对于服刑人员来说就像是过节。他们会把最整洁的衣服穿在身上去见他们日思夜想的家人们。当他们隔窗相望时欢喜而又悲伤。
监听服刑人员的会见通话是规定动作。电话那一头有喜悦有失望,当真是听尽世间冷暖。要保持一颗公正之心对每次会见通话进行记录、总结、反思。想一想这些对服刑人员以后的改造之路有什么影响,及时地引导、疏通。
“报告!”
“进。”
“报告队长,这两天有点不舒服,吃了些感冒药和消炎药都不起作用,病情还有些加重,咳嗽有些厉害,带我去医院吧。”
“我了解你的情况了,走吧。”去医院是和带服刑人员会见一样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到了医院仔细听服刑人员和医生交流病情。医生怀疑肺部有炎症,拿着胸透化验单去X光室做透视。透视结果显示肺部有炎症。医生看着化验单表示病情不太严重,不用担心。医生开了一些药和点滴进行治疗。药拿在自己手里按时发给服刑人员服用,按点滴天数带服刑人员去医院进行治疗。每天询问服刑人员病情发展和观察其心理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短短的一天,你根本就不会知道发生多少事。巡视,了解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突发事件的及时解决,等等。只有在同事轻轻拍一下肩膀:
“嘿,想什么呢?要下班了。”
你才停止思考,拿出工作笔记把一天的工作记录下来。
随着铃声的响起,认真搜身和检查服刑人员的随身物品。到指定地点组织站队,清点人数,带着队伍喊着口号进入生活区。响亮的口号是一天的句号。
站在家门口,整理思绪。跨入家门,脱去警服你就不再是警官,你是爱人、家长与孩子。听爱人讲柴米油盐酱醋茶,听孩子描述成长见闻,听老人们聊老黄历。但有时思绪不自觉地就又飘到了大墙深处,这可能就是职业病吧。
晚上要睡觉了,检查手机:信号良好,电量充足,放到床头柜上。
“电视上专家都说了手机有辐射,晚上睡觉时最好关机或者远离人体。”
“那怎么能行呢,我得保证单位24小时都能找到我。没办法,谁让我是干这行的呢。睡吧,明天还要上班呢。”“唉,说你什么好呢,早饭我准备好了,明早记得多吃点。”
第二日,太阳照常升起。
故事没有主角,可能是你,是我,是他。每个人都会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故事没有恢弘的主题,它只是轻轻地诉说,让你静静地思考、回味。故事没有结束,只有延续,就像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岁月的长河不会记住每个人的名字,但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平凡去书写自己的忠诚和担当!
如是而已。
双警夫妻共赴“藏蓝”警察梦(节选)
□ 省未成年犯管教所 王迪
双警夫妻,是警营里的一道“特殊”风景线。有人会说,双方都是警察,真是令人羡慕的家庭,有着稳定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更有人说,警察再找个警察,都那么忙,孩子和家庭怎么办?一家里有一个警察就够忙活的了,双警夫妻?还不知道有多苦多累!
在监狱系统,有这样一对平凡的双警夫妻,丈夫叫王国庆,是辽宁省沈阳第二监狱的干警,妻子叫王迪,是辽宁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干警。从2004年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相识到毕业后的相知、相守、步入婚姻的殿堂,再到温馨的三口之家,二人已相识13年,并已携手走过了7个春秋。7载从警生涯,7年的婚姻生活,现实的艰辛与对职业的坚守,让这对警察夫妻真切地品味到了一句话的深意:做好夫妻难,做警察夫妻更难,做好警察夫妻真是难上加难!
小夫妻俩原本以为二人同在一个城市,能够开始他们幸福、甜蜜的生活了,便开始筹划买房、结婚。可是,没过多久,小夫妻俩渐渐发现,他们的工作完全不像自己当初所想象的那样,妻子从事一线的管教工作,5天一值班,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丈夫的特殊工作岗位更是活生生将近在咫尺的夫妻俩分隔在大墙内外,无法见面,无法回家,无法通电话,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上班就“与世隔绝”。
一次王国庆执行完任务回家,看到了自己妻子脸色苍白的样子,得知妻子先兆性流产,他愧疚得捶胸顿足,此时,妻子已有了一个半月的身孕。可是在家仅仅休息了3天的王国庆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必须返回单位,看着伴随着强烈妊娠反应、脸色苍白的妻子,双方老人却远在外地老家无法照顾,他只能强忍着不回头地走出了家门,踏上了去单位的路途。
怀胎十月,王国庆在家陪伴妻子的日子只有不到2个月,在艰难的卧床保胎之后,这个来之不易的柔弱的小生命诞生在了这个双警之家。妻子本以为这次丈夫能够陪伴她和儿子一段时间了,一家三口能像万千普通家庭一样过一段正常的家庭生活,可是,在儿子还未满月的时候,他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特殊的工作岗位上,这一走又是一个月。
6年的心路历程,6年的忠诚坚守,让这对双警夫妻变得更加坚强与执着,让这对“并蒂莲”在警营绽放得绚丽多姿,更让他们的爱情变得牢不可破。
忠诚守望 薪火相传(节选)
□ 凌源第一监狱 张大明
木兰山下,凌水河畔,有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单位,他们中有战斗英雄刘恩禄,当年,这位老爷子凭着一把冲锋枪,俘虏了一个连的国民党军,因为战功卓著,刘老1956年被授予战斗英雄,还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接见,转业成为一名监狱警察后在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战线上继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这就是凌源一监狱,老一辈的奋斗故事的精彩不输于任何一部电视剧,如今的一监狱,一个又一个充满精彩传奇的故事正在轮番上演。
刘心2014年从警校毕业,来到一监狱一监区工作,他的监区里有一名叫陈某的服刑人员,因长期得不到家人的接见,被列为“三无人员”,改造积极性不高,为人冷漠,历经三任队长,没人能啃动这块“硬骨头”。今年一月,这块烫手的山芋被转到刘心的手里。
四月的一天,刘心在一次清监查号中发现了一大摞陈某未寄出的信件,这些信只有寄信人,没有收信人,刘心带着好奇心看完了每一封信,原来,这是陈某曾经流浪了十几年,写下的思念家人的心事,是这些心事让他无心改造。为了不让一个服刑人员掉队,刘心尝试着联系他的家人。按着卷宗上的地址,他找到了当地的村委会,在村支书的帮助下,联系上了陈某的弟弟。“喂,你是陈某的弟弟吗?”“你谁啊?”“我是凌源一监狱警官刘心,我想⋯⋯”“你打错了,我不认识陈某。”那边挂了电话。村支书不能骗人啊,接着再打。“您好,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请稍后再拨。”尝试了十多次,同事提醒刘心,是不是人家把你拉黑了。这条路堵死了,刘心又尝试别的办法。通过派出所联系到陈某的姐姐,这次,他的身份又成了“骗子”,你能想象被一个中年妇女在电话中破口大骂的感觉吗?就这样放弃吗?不甘心的刘心给她手机发了一条信息:“陈姐,您好,我是陈某的管教民警刘心,我以人民警察的荣誉向你保证,我不是骗子。陈某来我监狱服刑已经三年了,他写了几十封家信却找不到寄信地址,请你们为他点亮一盏明灯,帮他找到回家的路。”
在他已经绝望的时候,第二天,手机收到一条信息:“刘警官,我能见见我的弟弟吗?”就这样,一次跨越十五年的亲情会见在刘心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他委屈和被误解的心结也打开了。这次充满坎坷的经历也让刘心坚定了绝不让一个服刑人员掉队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