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四易其稿 数“议”其稿 城市更新的“万泉之策”——抚顺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共建共治共享样本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记者 任晓霞 | 发布时间: 2025-09-08 08:45

wechat_2025-09-08_082848_752

  九月的抚顺,秋阳正好。走进顺城区长春街道隆顺社区万泉小区,柏油路面延伸向楼栋深处,工人们正忙着修剪园区里的树木,几位老人坐在垫了棉垫的石凳上唠家常,一些居民还在不远处的健身区做着运动。

  这个建成20余年、住着1204户居民的老旧小区,正经历一场从“忧居”到“宜居”的蜕变。

  抚顺市委、市政府将万泉小区改造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核心指向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从7月启动改造至今,抚顺市、区两级社会工作部门扎实推进“百日大走访”活动,以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治理为契机,以群众诉求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广泛发动街道、社区与网格员等多方力量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四步闭环”社区精准治理工作法,全面征集居民意见建议,持续拓宽议事协商渠道,积极引导居民共同商议、共同参与社区事务,有效增强了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家园主人翁”意识。

  为了找准小区改造方向,抚顺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入群众倾听需求,并把改造方案的“笔”交到居民手中,如老人要建休闲区域,居民要求保留小区绿化带、合理规划停车位等,这些都在改造中得到了落实。

  修改方案的耐心、即时响应的热心,让这个老旧小区不仅换了“面子”,更暖了“里子”。 

居民为改造后的小区竖起大拇指

居民们为改造后的小区竖起大拇指

  一稿反复改

  “设计图”变成“民心图”

  7月初,改造方案第一稿出炉。居民局部点赞,局部提意见。问题也不少——“步道砖好看不实用,去年我家孩子就被松动的砖绊倒过。”“车位太少,晚上回来绕三圈都停不下。”“小区连个像样的凉亭都没有,老人夏天没处乘凉。”……

  隆顺社区党委书记陈隽斐把居民们的意见一条条记在笔记本上,页边画满了着重符号。

  “设计方案应更进一步贴近居民生活。”长春街道党工委书记邱勃霖带着街道工作人员当起“传声筒”,一边把居民的诉求整理成清单,带着现场照片和视频找设计方沟通;一边又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家常话,拿着修改后的图纸挨家挨户讲解。

  随后,改造的第二稿方案出炉,但居民提出“全柏油路+增车位”占绿地太多;该方案在第三稿内调整为“拓宽主路留绿地”,又有居民反映“要砍的大树太可惜”。

  “如果把车位往路边挪半米,这棵老槐树就能保住,还能多停两辆车。”7月初,设计师拿着卷尺和居民一起在现场测量,终于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第四稿的改造方案也终于敲定了。

  就这样,通过吸纳203条意见,改造方案从“设计师的作品”变成了“居民的约定”,方案同意率也从最初的74.97%提升到88.74%。

  独居老人佟玉芹在小区改造绿化带后,特意拉着网格员张静去看:“这树是我搬来那年种的,现在还能陪着我,真好。”

长春街道党工委书记邱勃霖在畅言亭对居民反映的意见进行统一解答

长春街道党工委书记邱勃霖(中)在畅言亭与居民就反映的意见一一沟通

  畅言亭里议

  “要我改”变成“我要改”

  改造期间,每天15点,万泉小区的畅言亭总是热热闹闹的,居民天天围着邱勃霖畅聊改造细节。  

  “邱书记,21号楼前的缓步台太高,我这腿迈着费劲。”78岁的王慧珍刚说完,邱勃霖就掏出笔记本记下来,并当场拨通施工队电话:“明天一早先把那里的台阶调整一下,方便年纪大的人出行。”

  这样的即时响应在畅言亭已成常态,居民李淑梅随口提了句“亭下石凳凉”,当天下午施工队就送来了棉垫。

  雷锋代办站站长王淑芬说:“刚开始设亭的时候,大家都站得远远的,怕意见提了没人管。”直到第一次畅言亭议事会后,施工队真的根据居民意见调整了路灯位置,大家才慢慢消除顾虑。

  这个由旧凉亭改造的议事点,如今成了小区最热闹的“民心驿站”,“小区能不能装几个充电桩?”“独居老人的垃圾谁帮忙倒?”……每天“15点约会”也成了常态,居民不仅议改造,还议生活。

  每次议事结束,邱勃霖还会把收集到的问题整理成“民生需求清单”,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延,需要协调的就带着清单找相关部门对接。

  “现在路过畅言亭,我都要进去坐会儿。”居民姜涛曾经对改造持观望态度,如今却成了议事会的常客,他指着小区里自发清理菜园的居民说:“以前大家都把绿地当自家菜地,现在看小区变漂亮了,没人说要留着种菜,都主动帮忙清理。政府把我们当主人,我们更得把小区当自己家。” 

  这种从街道、社区干部推动“要我改”到居民主动“我要改”的转变,正是基层治理最宝贵的成果。

雷锋代办站站长王淑芬上门服务群众

雷锋代办站站长王淑芬上门服务群众

  小事暖人心

  “住有所居”变成“住有宜居”

  就在上周,居民提出“雷锋代办站夏天闷热”,街道很快协调有关方面捐赠了空调,还为代办员定制了统一的服务服装。

  小区近六成居民是老年人,针对这个特点,社区组织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开展“党员红”暖心服务,并成立雷锋代办站,帮独居老人代购物资,陪空巢老人聊天解闷,还为行动不便的居民上门办理业务。

  改造不仅带来了平整的道路、整齐的车位、葱郁的绿地,更用上门服务的温度,焐热了居民的心。

  “以前水管漏水,我都不敢痛快洗澡,现在能舒舒服服洗个热水澡了!”近日,王姨拉着陈隽斐的手高兴地说。这位独居老人家里的老旧水管借着改造的契机彻底更换,社区还安排志愿者帮她打扫了房间,临走时又留下了便民服务电话。

  在万泉小区,这样的暖心小事每天都在发生。

  “小姜,我手机字变小了,看不清咋办?”一次入户中,居民金淑清老人向网格员姜娜求助,姜娜不仅当场帮老人调大了字体,还手把手教老人怎么用手机查水电费。后来再走访时,金淑清特意留姜娜喝绿豆汤:“你们比自家孩子还贴心。”

  雷锋代办站里,王淑芬正忙着帮居民交电费。“代缴水电燃气费、取快递、打印文件,这些都是家常事。”她指着墙上的服务清单说,自从代办站配备了雨伞、药箱、工具箱,来求助的居民越来越多,昨天还有居民来借工具箱修门锁,“现在大家有事都愿意找代办站,觉得踏实。”

  如今,居民主动反映问题,雷锋代办站及时对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会慈善机构等积极参与,社区形成了基层治理新格局。

  柏油路通到了楼栋口,路灯照亮了回家路,凉亭里满是欢声笑语,居民们见面都会聊几句“小区又变美了”。居民翟俊玲每天带着儿子在小区里玩耍,看着孩子在绿地上跑跳,她也感慨道:“咱这小区不比新小区差!”

  改造方案的“笔”交到居民手中——

  小区改造方案共吸纳203条意见,出了4版方案,方案同意率也从最初的74.97%提升到88.74%。

  畅言亭成了小区最热闹的“民心驿站”——

  每天15点,大家都聚到畅言亭议事,居民不仅议改造,更议生活,街道还会把收集到的问题整理成“民生需求清单”。

  雷锋代办站上门服务居民——

  帮独居老人代购物资,陪空巢老人聊天解闷,还为行动不便的居民上门办理业务。

  记者手记

  走在万泉小区里,看着居民们在改造后的环境里悠然散步、畅快聊天,记者深切感受到,老旧小区改造,改的是环境,暖的是民心。

  抚顺市委社会工作部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改造始终,用四易其稿的耐心倾听民意,用“百日大走访”的诚意汇聚民智,用上门服务的热心解民忧,不仅让老小区焕发了新活力,更让居民感受到了“被重视、能当家”的获得感,促进矛盾前端预防化解,积极推进“未诉先办”。改得好不好,百姓说了算,大家主人翁意识的觉醒,比任何硬件改造都更珍贵。

  民心是最好的“施工图”。在这里,我们看到,改造方案不再是“政府定”而是“大家议”,居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老旧小区改造也不再是简单的工程建设,而是凝聚人心、共建家园的生动实践。

  可以说,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万泉小区的实践更表明,只要真心倾听民意,搭建好议事平台,就能凝聚共建美好家园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