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从“企业跑”到”公证跑”,从“坐等办”到“上门办”一纸公证书背后的“位移”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记者 栾岚 | 发布时间: 2025-08-08 09:11

  “公证机构怎样更好服务企业?”“公证能为企业做什么?”“企业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省各公证处不断改进服务措施,优化服务模式,通过设立专门窗口、建立联络点、组建服务团等方式,让公证服务真正实现“零距离”。

头题图,省公证处公证员为企业解答疑问。 孟浩 摄

省公证处公证员为企业解答疑问  本报记者  孟浩  摄

  “绿色通道”

  解企业燃眉之急

  “当时真是非常着急。”回忆起今年春节前的那次公证,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记忆犹新。公司急需办理印鉴公证,但临近春节,时间紧迫。“我们上午打电话咨询,下午公证员就带着设备上门了。”在公证处专门开辟的“绿色通道”支持下,当天就拿到了公证书。

  省公证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各公证处开通涉企办证“绿色通道”,设置专门办证窗口,安排公证员“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优先、优惠受理国家、省、市、县重点项目公证,做到当日受理、及时办理、快速出证。推出“容缺办”“上门办”“随时办”等便民举措,满足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公证需求,实现“公证不打烊、服务不停歇”。

  建立联络点

  架起“连心桥”

  在朝阳市双塔区司法局燕北司法所,前来咨询的某企业负责人李先生说:“以前办公证得跑好几趟,现在司法所就有联络站,太方便了!”他指着墙上的公证服务公示牌说,“打个电话就能预约上门服务。”

  朝阳公证处负责人介绍道:“我们已经与辖区内燕北街道、凌凤街道等12家司法所联合建立公证法律服务联络站,安排专人与各街道对接,定期走访回访,完善走访记录。向司法所提供公证知识手册,并留存公证员联系方式,为企业及个人提供24小时免费公证法律咨询服务。”

  据统计,朝阳公证处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已发放利企便民服务指南1000余本,通过电话解答企业咨询近200人次,内容涵盖公司章程修订、土地承包合同、证据保全等6大类公证业务,免费上门服务5次。

  法律服务团

  当好“参谋员”

  “多亏了法律援助中心和公证处的帮助!”在沈阳市苏家屯区,某食品有限公司员工王大姐激动地说。今年3月,该公司因集团内部调整停工停产,员工就解除劳动关系及经济补偿问题与公司协商未果。苏家屯区司法局组建包括律师、公证员等人员在内的法律服务团,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并采取“容缺受理”“一对一”服务模式,当日全部受理完毕。7月初,仲裁裁决企业支付126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目前,企业已开始履行支付程序,员工们对结果非常满意。

  省公证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组建公证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服务团,深入企业了解其在股东会议、知识产权保护、股份转让、经济合同、债权债务处理、提存及证据保全等方面的公证需求,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从“企业跑”到“公证跑”,从“坐等办”到“上门办”,辽宁公证机构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零距离”服务的真谛。正如一位企业负责人所说:“这样的公证服务,既贴心又暖心!”

  点评

  一纸公证书的“位移之变”,丈量出辽宁法治化营商环境升级的刻度。从企业奔波于公证处,到公证员带着设备叩响企业大门;从“坐等审批”到“上门问需”——这场由“脚力”驱动的服务革命,正在重新定义公共服务的温度与效能。

  “绿色通道”破解燃眉之急,“联络站点”打通“最后一公里”,“法律参谋”前置风险防控,辽宁公证系统以三重变革勾勒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图谱。

  最优营商环境,在于政务链条的每一次俯身。当公共服务学会“抢跑”,企业发展的油门才能踩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