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幼有善育、老有颐养”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也是政府的关切所在。今天,我们继续以守护“朝夕美好”为主题,请社区书记分享关心呵护“一老一小”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采撷地:沈阳市
用爱编织“朝夕共融”的温暖网
讲述人:高云白
职务:沈阳市沈北新区正良街道晨兴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我每天穿梭在社区里,总能捕捉到那些令人心头一暖的画面。清晨,阳光刚给民声小广场铺上一层金辉,就能看到张奶奶带着她负责“结对子”的儿童小亮(化名)在晨读,小亮那股认真劲儿,眼睛瞪得像铜铃,跟着张奶奶的节奏,朗读声音清脆又响亮。到了傍晚,余晖把漂流书屋染成暖橙色,大家会看到退休教师王叔给围坐一圈的孩子们讲奇妙冒险故事,孩子们个个听得入迷,眼睛一眨不眨,小嘴张得老大,满是对故事世界的向往。这些场景,都是我们社区“朝夕共融”治理模式开出的花、结出的果。
咱先说社区里的老人们。一开始我们搞“温暖陪伴”项目,组织老人做手工、唱歌,可没搞几天,参与的人就越来越少。我带着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一聊才知道,咱社区32%的老人都是“能人”,当过教师、技师,各有专长。于是,我们想出了“技能银行”这个点子,鼓励老人们用技能兑换服务。擅长编织的刘阿姨用手工换取上门理发服务,退休音乐教师赵大爷通过教唱歌获得健康体检……就这么着,200多位老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社区活动室从早到晚热闹得像集市,使用率一下子涨到92%。
再讲讲社区里的孩子们。双职工家庭的“四点半难题”一直让我们在意,孩子放学了,家长还在上班,孩子没人管。我们赶紧整合辖区资源,打造“时光胶囊”计划。社区活动室变身为课业辅导站,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作业帮帮团”;辖区企业捐赠建立“梦想实验室”,周末开展无人机驾驶等特色课程;还有“共享爷爷奶奶”项目,18位空巢老人和孩子们结成对子,既解决了孩子课后陪伴问题,又让老人找到情感寄托。9岁的小雨(化名)在日记里写:“李奶奶教我包饺子时,就像见到了天上的外婆。”那一刻,我知道这项目成了!
在解决“一老一小”基础需求时,高龄老人的吃饭问题我们也没落下。和创客公社共建的“馨月餐厅”社区食堂,给低保家庭免费供餐,给高龄老人打折扣,还推出“爱心餐券”。孩子们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像打扫卫生、给孤寡老人送水果,就能拿到餐券,然后兑换成爱心餐,送给结对的爷爷奶奶。83岁的秦伯伯是位空巢老人,以前吃饭总是随便对付一口,现在每天都能在食堂吃上热乎的,那天在食堂他吃着鲅鱼馅饺子告诉我,这食堂让他心里暖和。
如今,走进晨兴社区,总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和朝气蓬勃的孩子坐在漂流书屋,一起沉浸在书的世界。活动室里,歌声此起彼伏,《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悠扬和《孤勇者》的激昂交织在一起。这一幅幅温馨画面,都是我们用真心换来的。未来,我们会继续完善“技能银行”互助体系,让社区的每一个清晨和黄昏都写满爱的故事,让“朝夕共融”的温暖,一直延续下去。
采撷地:锦州市
“3+2”服务模式成就“朝夕美好”
讲述人:戴淼
职务:锦州市凌河区北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幼有善育、老有颐养”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也是政府的关切所在。我们聚焦“一老一小”需求,创新服务方式,依托“湖映平安 祥和北山”特色党建品牌,积极探索并构建了独具特色的“3+2”服务模式,将关爱行动推向新的高度。
我们建立“3”个平台,全力守护老人幸福晚年。“微医疗”平台的打造,为老人们提供健康关怀,联合社区附近的医疗资源,每月至少开展3次基础健康服务、1次专家义诊,医护人员上门服务,提供日常健康监测,并建立专属健康档案,跟踪病情,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微场地”的搭建,成为了老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规划棋牌室、书画室、舞蹈室等功能区域,老人们可以参加书法绘画班、太极拳队、京剧票友会等各种兴趣小组,不仅丰富了老人们的业余生活,还让他们结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强了归属感和幸福感。“微团队”志愿者则为老人们提供生活协助,他们上门帮助孤寡老人打扫房间、整理物品,协助缴费、代购生活物品等,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关怀。
我们聚焦“2”类关怀,为少儿成长“兜底”。打造公益课堂,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志愿者开展为期3周的功课辅导,帮助孩子巩固知识;每月举办2次趣味活动,通过科普讲座、绘画比赛、阅读分享会等,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制定儿童心理关怀机制,借助“微医疗”平台,邀请心理咨询师每季度举办2次亲子活动,通过举办亲子互动活动、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帮助孩子们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压力和困惑。同时,也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促进家庭和谐关系的建立。
为给“一老一小”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与资源支撑,我们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构建详细的“一老一小”信息台账,以党建为纽带,将各个“微平台”串联起来,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凝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形成社区治理共同体,不断探索关爱守护新模式,做好群众的贴心人,让夕阳更美、朝阳更红,共建幸福社区。
采撷地:葫芦岛市
聚焦老有所养,托举幸福夕阳红
讲述人:宋春雪
职务:葫芦岛市龙港区滨海街道商务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老有所养”不仅是老年人的期盼,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解决好辖区老年人吃饱吃好这一“关键小事”,龙港区滨海街道商务区社区依托社区食堂,整合辖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健康的就餐服务,同时在微信网格群每日更新菜谱,老人可以通过微信网格群进行线上订餐,网格员及志愿者上门配送,形成“养老助餐网格”服务,解决老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
现在社区食堂供餐已经不是社区长者食堂的唯一功能,社区长者食堂跳出“框架”、打破常规,开启了一场全新的“自我革命”,充分协调资源要素,实现“食堂+文化”“食堂+医疗”“食堂+健康”等领域融合式发展。
例如今年元宵节,我们社区食堂举办了贺元宵活动,写“福”字、书画展示、猜灯谜、送元宵。住在附近的杨大爷是第一个吃上元宵的,他高兴地给元宵拍了一张照片发给朋友们:“看,家门口就有元宵吃”;69岁的张阿姨说:“食堂活动多、福利好,变成我们老姐妹几个的聚集地了。”
再例如我们成立的社区食堂公益看诊台,定期邀请来自合作医院、卫生服务站的专家坐镇义诊,为居民把脉、测量血压血糖等,同步开具健康处方。居民常叔是义诊参与者之一,自家就有测量血压的设备,但他还是爱到食堂里参加义诊,“这里是个食堂,一看完诊,就能按照医生的食补建议在边上吃饭,非常方便。”现在很多居民的口头禅由“到社区去活动碰头”改为了“没事上食堂去热闹一下”。
我们正在不断挖掘社区长者食堂的潜能。未来我们还要增加微日托、微看护等老年服务,让它更像一个老年人的休息站、交友的会客厅。越来越“高能”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相亲相熟、就近就便,可感、可知、可得。一边吃饭一边融入社群,在社区长者食堂也能喝一杯香茶、读书看报、参加活动、手工编织、组织沙龙、运动健身……社区长者食堂不只是老年人的“大饭堂”,更让商务区社区的老人养老生活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