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年前,一篇名为《绿水青山缘何留不住年轻人》的报道引发社会热议,那时的凤城市东汤镇房木村赚不到钱,留不住人,当地老百姓调侃:“只剩下绿水青山,也没剩啥了。”可就是这么个贫困村,经过摸底、“造血”、再生,如今正在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而这些,都得益于丹东市司法局的精准对接、精准扶贫。
扶贫贵在精准,为此司法局党委主动出击,首先让驻村单位摸清底数。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曲峰如今又多了个职务——房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官不大,责任重大”,是大家对曲峰的共同评价。他带领工作队对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逐个摸底调查,详细掌握贫困家庭人员信息及生产、生活等方面情况,找准致贫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工作队把全系统党员、干部56人分成七个组,对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明确帮扶责任人,建立全员帮扶的工作机制。
摸清底数,就要打牢地基。眼看着房木村基础设施薄弱,道路狭窄,汛期河水上涨,经常漫过路面,严重影响着村民出行和村经济的发展,市司法局对村道路进行了前期考察和了解后,对各村民组的道路和基础设施采取措施进行改造。如今,摆在眼前的成绩沉甸甸:他们筹措资金完成3.1公里路面硬化;协调凤城水利部门从爱河支流引水灌田100米,解决春耕生产用水问题。从基础设施,到农业生产,衣食住行全都是围绕老百姓的事儿。
“强了基础,就想着怎么让百姓钱包鼓起来。”曲峰说。眼看着房木村柞蚕、板栗、草莓等农产业在扩大产业、销售等渠道上出了问题,驻村工作队决定帮着打通致富的“任督二脉”。引进家农场模式,开放农家乐旅游,积极开发软枣猕猴桃采摘休闲度假村等3个旅游项目,为乡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此外,工作队还积极沟通协调凤城市、东汤镇,将村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贫困户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
据了解,市司法局对接扶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全村人口的5%。经过两年来的扶贫摸索,截至目前,已使50%的贫困户“摘帽”。
曾经贫困的绿水青山,如今变出“金山银山”,房木村正在司法局的帮助下大踏步向全面小康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