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劳模服务队 活力嘎嘣脆 初心永不老 银龄十八岁——营口地区首支志愿者队伍探访记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赵磊 本报驻营口记者 齐岚 | 发布时间: 2024-12-23 10:19

  1998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在营口市西市区华安社区建设“劳模楼”,48位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住进华安西里14号楼。2006年12月22日,营口市西市区五台子街道华安社区志愿者队成立,成为营口地区首支志愿者队伍,来自公安、司法、医疗卫生等各行各业及退休老党员共300余人踊跃报名。华安社区劳模党支部发挥网格化管理先锋服务作用,成为承载“劳模楼”和“劳模精神”的党建品牌。

张志莲(中)与劳模代表们交流学习。

张志莲(中)与劳模代表们交流学习

  今年12月,营口市的这支劳模服务队已满“18岁”。记者前往采访,约好9时见面,75岁的队长张志莲和不少队员提前半个多小时就在服务站门前“组团”相迎。虽是寒冬,但位于“华安西里19-15”的10平方米小屋内却暖意融融。“小区业主委员会刚刚筹建,大家要做好服务工作……”围桌小议的6位是劳模,还有一位是劳模的“后代”:从87岁到60岁,初心不变,老有所为,个个都是骨干。多年来,劳模服务队就像一枝永不凋零的花,为生活带来怡人芳香。

  “星火燎原”打造公益服务品牌

  “每天都要到劳模服务队报个到!”高希胜曾是一名汽车兵,只要群众需要,这位老党员总是一马当先,有求必应。“我的父亲是劳模,他搬走后,我‘接班’为大家服务!”七旬的刘关志退休前是东北钢琴厂的木工尖兵,如今是小区有名的“全都会”——从修车、修表到修狗笼子,不怕脏累。张志莲告诉记者,她要活到老干到老!199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她与省市劳模们携手精心打造“美好公益”服务品牌,18年来该品牌熠熠生辉。

  “这支队伍巧妙地将便民服务、民情调查、扶贫帮困、纠纷调解、文体活动等社区志愿服务与劳模奉献精神深度融合。”营口市西市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焦巍表示,众多劳模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社区广大群众主动奉献的热情之火,劳模服务队的“薪火”小队面向辖区青少年,形成三级传帮带关系,受众达数万人。

  “品牌引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不辍不休的劳模服务队中,众多老党员以个人名义成立了“劳模党员个人工作室”,他们的名字响当当:张志莲、孙素敏、王振声……一大批老党员让特色党建服务从党员的家中延伸至社区的前沿阵地,吸引身边的党员与群众纷纷加入服务队。“半夜里有居民家里漏水,第一时间想到打电话找劳模服务队,这种信任,暖心!”张志莲曾是一名环卫工人,邻里的大事小情都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被左邻右舍称为“没有职务的楼长”。她先后照顾了6户孤寡老人,还组织支部党员成立了“送温暖小组”,风雨无阻地帮助失能的空巢老人张秀兰,为她剪头、洗衣、收拾家务,还陪伴她聊天,一干就是十几年,直至2022年96岁的张秀兰去世。

  退休的营口市劳动模范王振声,1937年出生,今年87岁了。多年来,他参与社区各种志愿活动当仁不让。王振声还是营口有名的“风筝王”,一双巧手扎编的是对党和国家的深情厚谊,他告诉记者:“劳模服务队18岁了,要扎个大风筝来祝福!”

  “社工+志愿者”创新融合新格局

  “当下,华安社区的劳模服务队以其独特的模式与卓越的成效,成为志愿服务领域的一面旗帜,引领着更多的人在奉献中传递温暖与力量,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社会持续贡献着磅礴力量。”营口市西市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吕鑫志表示,将通过“社工+志愿者”联动,进一步发挥志愿力量在整个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优化服务方式,形成长效机制,打造更多紧跟时代发展、符合百姓需求的西市志愿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