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志愿精神“辽宁红”,我们是有资格的。
红色,是辽宁最鲜亮的底色。撑起共和国长子腰杆的,除了彼时的身份地位,还有绵延流淌、生生不息的“六地”精神。这其中,“雷锋精神发祥地”尤其让人与有荣焉。
打开地图软件搜索“雷锋”二字,千百个以“雷锋”命名的地点在辽宁地图上熠熠生辉。
在万家灯火折射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时代,与之同频共振的志愿精神,是大浪淘沙之后一簇又一簇的珠贝。
一个地方志愿精神浓度如何?其生发的环境是最好的度量,如果这种精神已经成为这里的风土人情,那将是怎样的高天厚土!
从“闯关东”时代开始,相互陌生的人们在这片相对寒冷的土地上抱团取暖,你帮我一把,我帮你一把,逐渐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广袤无垠的黑土地把彼此的希望和期望融合在一起,用行动书写善良和热心,积极、热情、好客、接纳、共生,在这块最能激发感情和友谊的地方,地域文化传承不息,时光和土地把善良和热心酿成了这里的风土人情。
我们在说“天辽地宁”的时候,一定还有掰不开的前缀——“山海有情”。
志愿精神的内核,落脚在一个“情”字。
困难的时候有人援之以手,是寒风中直抵内心的温暖;顶不住的时候有人扛之以肩,是兄弟姐妹般的支撑;情绪失落的时候有人融之以心,是无比踏实的拥抱。
源头既清,波澜自阔。辽宁,是一个有着浓浓的人情味的名字。人情味,又是幸福的一条支流。就像映照在“沈水之阳”的阳光一样抚照着自信,在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中,辽宁的省会之城多次榜上有名。
志愿精神“辽宁红”,别样红,壮根于历史,绽放于新时代。
因“志”而行,因“愿”而动。在辽宁,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700多万,六人行,必有吾“愿”。他们活跃于社会需要帮助和服务的各个角落,城市文明、社区便民、乡村振兴、大型活动、社会关爱、救援一线、街头巷尾……成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束光,成为“温暖人间的最美风景”。
尤其是最近一年来,随着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的成立,对志愿精神以导之、以励之,给乐于助人者以助,给暖人心者以暖,我们的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正在赋能新时代志愿精神,我们的志愿服务事业更加生机勃勃。
一个个具体生动的辽宁人,那么的一往情深。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给出对“一束光”的反射,推出奖励激励、支持保障措施,更多的接受帮助的人,愿意说上一声“谢谢”。这种温暖和礼赞,让“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更加深入人心,也激励更多人加入这个大群体,礼遇“最美”、礼赞“最美”,让志愿精神形成“爱的闭环”。
别样红,就在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