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大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查处首例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简称LDAR)数据造假案,某企业LDAR检测记录造假,被处以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
LDAR是指通过对装载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设备与管线密封点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存在的泄漏点并进行修复,进而实现降低泄漏排放。LDAR是石油、化工以及其他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企业VOCs废气排放管控的重要手段,对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减少异味信访投诉具有重要意义。
7月开始,大连市执法队组织开展LDAR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执法人员利用市LDAR智慧监管平台大数据筛选问题线索,对位于金普新区松木岛化工园区某企业开展现场检查,通过调取记录台账,发现2023年12月18日上午9点至10点,该企业1个小时内进行了1200个密封点的检测。根据《泄漏和敞开液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导则(HJ733—2014)》要求,正常情况下,1小时检测的点位数不会多于400个,该数据明显不符合常规。通过进一步调查取证,该企业承认部分密封点位未进行现场检测,而是直接编写数据填报表格台账。
下一步,大连市将按照工作方案,对应开展LDAR管理企业完成全覆盖执法检查,对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全面规范LDAR工作,坚决打击弄虚作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