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四川某装修工程公司的负责人千里迢迢从绵阳赶来沈阳,只为向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检察院赠送锦旗表达感谢。
事情还要从一次招投标说起。四川某装修工程公司是一家注册在四川省绵阳市的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多在长江以南。在一次本地招投标中,该公司突然得知自己因涉诉被沈阳地区的法院冻结了公司账户,原本有望承揽的工程也就此泡汤。
一头雾水的公司负责人立刻乘机来到沈阳,冒着冬日刺骨的寒风辗转在沈阳、营口两地,发现自家公司竟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湖北某建筑器材公司在沈阳签订了租赁脚手架的合同,并在合同上加盖了公司印章。
“代表”公司签约的是之前与公司有过合作的自然人李某,李某不但以该公司名义租赁脚手架,还使用公司资质投标某建设集团在营口的港口建设项目。该项目停工撤场后,李某因未足额支付脚手架租金而被湖北某建筑器材公司告上法庭,四川的这家装修工程公司作为被告,一并被判决承担赔偿责任。
案件受理后,首先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案的四个当事人分别位于四川、湖北、上海、河南四省市,为了更好查清事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承办人巧妙运用线上“云听证”平台,在“云端”将位于四省市的各方当事人聚集在同一“时空”,在听证员的见证下,通过公开听证查明案件事实、梳理各方意见、完成证据质证,最终还原了事实真相。通过线上听证会,三家企业和一名自然人均向大东区检察院提交了答辩意见并补充了相关证据。
案件事实厘清了,本案中出现的那个“假印章”是怎么回事?承办人向省人民检察院提请司法鉴定,鉴定结果显示,该印章与公安机关备案的公司印章不一致,承办人随即向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获得支持。此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云端”听证会现场